• 64阅读
  • 0回复

飞旋的金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11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飞旋的金轮
王毅施达年
这小镇,原名马家路,虽然近在慈溪市咫尺,却因为长久的贫穷、荒凉而默默无闻。
1907年,这小镇,因为突然出了个辛亥革命志士——与徐锡麟一起发动安庆起义的马宗汉而名震一时。她,因此也被命名为宗汉镇。然而,在此后漫长的80个春秋中,这小镇又复归于平静,依然默默无闻。
只是到了历史的指针指向20世纪80年代,这小镇忽然大放光彩,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这一回,是因为这小镇出了个金轮集团总公司。
这原是一个濒临破产的村办小厂,在短短的五年半时间里,玩魔术似的,发展成为拥有5亿元固定资产、7500多员工的国家大型二级企业,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她,在全国乡镇企业500强排名中,1990年名列第24位,1991年名列第16位。
身为宁波金轮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陆汉振,这位年仅39岁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究竟是如何使金轮转动起来的?
1986年,陆汉振获得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用作轮胎骨架材料的锦纶帘子线、帘子布,全国现有的生产量仅占市场需要的60%,国家每年得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而且,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难度虽高,风险虽大,但是,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一定失败?陆汉振当机立断,投资250万元,兴办一座年产2000吨帘子线的锦纶一厂。1987年6月,锦纶一厂建成投产。仅半年,就奇迹般地收回了全部投资!
1988年3月,在锦纶一厂帘子线鉴定会的第二天,陆汉振又出人意料地决定:以10倍于一厂的投资,筹建年产5000吨级帘子线的锦纶二厂!同时,还新建了5000吨级帘子布浸胶车间以及与之配套的热电厂和水厂。
1990年,当人们才提出“实现亿元乡(镇)”这个奋斗目标的时候,陆汉振领导的这家乡镇企业就实现了产值超一亿,利润超2000万元。
就在这个时候,陆汉振又一次作出大胆的决定:筹建年产帘子布1.5万吨级的锦纶三厂。他说:“船小好掉头”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但是,“船大才顶得住风浪”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乡镇企业所以经不起风浪,就是因为船太小,没有抗灾能力。我们只有迅速扩大生产能力,上等级,上台阶,才能与大企业比高低!
1990年9月,锦纶三厂破土动工,1991年8月投产,仅用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常规5年也难以办到的工程。不过一年,1992年7月,锦纶四厂又迅速上马。使企业迅速地成为仅次于国营平顶山帘子布厂的全国第二大帘子布生产基地。在这一行业,陆汉振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代市场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陆汉振也深谙此道。因此,他求贤若渴,不惜重金聘请了一批沪、杭化工、纺织业的高级人才。这种“请财神”的办法,是众多乡镇企业家的发展策略。然而,陆汉振的高明之处在于:在不惜重金引进人才的同时,更不惜重金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公司有一所耗资40万元的职工学校,对来自3个省市8个县的7000余名员工,进行各类程度不同的技术培训和文化培训。为了培养自己的高级人才,公司鼓励职工上“五大”进修,并在6年中,花费150多万元选送200余人去中国纺织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深造,另有200余人委托国营大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中的青年工人中凡有进中专、大专代培的,读书期间不仅工资、奖金照发,而且车船费全包。
陆汉振舍得在文化教育事业上投资,已经在社会上传为佳话。他捐资100万元给慈溪市中学造图书馆,捐资500万元给他的企业所在地宗汉镇造一所中学……加上企业内外名目繁多的文化教育投资,总额已高达1000多万元。
不久前,陆汉振又确定了“一厂带十厂,十厂带百厂”的发展规划,新建、扩建了机械、电子、铝业、制衣等12个新项目,并于1992年12月28日组建了拥有18个成员企业的金轮集团,向着跨行业、跨地区、跨世纪的目标迈进。
金轮,跨上了新的轨道。
陆汉振,祝你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