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在山谷中耕耘——访尼亚霍迪学习中心主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13
第7版(国际)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在山谷中耕耘
——访尼亚霍迪学习中心主任
本报记者温宪
听说津巴布韦尼亚霍迪联合集体合作社学习中心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奖,该中心主任萨科去中国参加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暨“全球500佳”个人和单位颁奖仪式,记者慕名前往这个远离城市的偏僻山沟采访。
尼亚霍迪联合集体合作社学习中心靠近莫桑比克的边境。一到目的地,一位热情的黑人青年带领我们沿着山间土路穿过一片丛林,来到几座典型的非洲圆形尖顶砖泥草屋前:这就是学习中心创始人和主任萨科先生的家。出人意料的是,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对打着赤脚的白人夫妇。
42岁的萨科对到中国去领奖激动不已。他和夫人利萨尔在圆草屋内一边张罗着招待我们,一边介绍说,他们因反种族主义而遭到南非当局的迫害,被迫于1982年迁居津巴布韦之后定居在尼亚霍迪山谷。津巴布韦独立前,这里曾有一座白人农场,但独立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了一片废墟。津巴布韦独立后,政府在这个山谷中重新安置了一些无地农民。萨科夫妇一家是生活在这远离哈拉雷约500公里的偏远山谷中唯一的白人家庭。
生活在这个山谷中的人们先后建立起了10个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合作社和两所小学。但小学毕业后的孩子渴求继续学业,曾因战乱成为文盲的成年人也期望接受文化教育。1985年,萨科夫妇在破败的农场旧址上建起了包括一所中学和若干成人教育项目的学习中心。在这所校舍简陋的中学内,孩子们接受着正规教育大纲所规定的数、理、化知识。成人教育则安排有会计、文秘、汽车修理和文化等课程。这个已经得到津巴布韦教育部和成人教育中心正式承认的学习中心,几年来培养出了几百名学生。一位来自德国的姑娘苏珊娜也自告奋勇来到这里执教。
我们沿着起伏的山坡参观中心时,萨科和苏珊娜介绍说,中心除了教授书本知识外,更重视生产技能,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力更生地改善周围的自然环境。除了课堂知识外,学生们必须选修木工、建筑、服装设计或金属加工等技能训练课目。每个学生都有一小块用于耕作的土地,学生要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做记录,教师要对学生的这一课目评分。学习中心建有木工车间、苗圃。苏珊娜小姐就在这里讲授木工。作为校长,萨科根据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原则制定了后来引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很感兴趣的“土地利用计划”,并根据这一计划鼓励学生们自动组织了修建水坝、鱼塘、校舍和果园的生产组。通过这种有组织的劳动,学生们既改善了自然环境、提高了劳动技能,又能取得自食其力的经济收入。
站在一个已被修整成足球场的山头上,整个尼亚霍迪山谷一览无遗。望着这条炊烟缕缕、现已有约1万人口的美丽山谷,萨科兴致勃勃地谈到了未来的培训、动植物养殖、果园、乳品、水利、道路和建筑等计划。在一片荒野的废墟上,萨科和这里的人民依靠自己的劳动,既保护大自然又利用大自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从而全面改善了这里的人文环境。这就是这个学习中心的成功之处。(本报哈拉雷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