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2
第1版(要闻)
专栏:

  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
新华社记者 焦然 王迎春 
今年粮食收成和国家粮食储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一些地方粮价涨幅过大主要是心理的、暂时的因素推动起来的           
今年我国农业丰收。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消息,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丰收的1992年又有增加,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内贸易部提供的信息也显示,国家收购新粮入库数量大体与上年同期持平。       
可是,进入10月份以后,沿海粮食销区的市场价格上扬,广东省11月下旬粮食零售价格平均比10月份上涨30%;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粮产区的大米价格也相继上升。南方大米价格上升波及北方粮食市场,小麦、玉米等价格也出现幅度不同的上升。       
一方面粮食丰收,一方面粮价大幅度上涨,不少人对这种反常的价格波动感到不解。         
一位粮食问题专家说,对当前粮价波动要冷静分析。在粮食价格放开之前,绝大多数农副产品价格已经放开,大量农用工业品也按市场价格供应,这就使种粮的比较效益继续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损伤。在粮食市场放开以后,粮价在一定幅度内上涨,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    
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干部认为,这几年种粮不划算,甚至赔本。国家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并放开粮食经营,使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这些政策受到粮农的欢迎。当然,粮食主产省总希望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可稍微往远处看一点就会发现,粮价忽高忽低对粮食生产并不利。
粮食消费者对粮价也有通情达理的看法。有的消费者反映,相比之下,这些年粮食太便宜了,长此下去谁还种粮。当今年年初,全国放开粮食销售,价格上涨时,城里的消费者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平静。但是,更多的消费者希望粮食价格稳定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权威部门认为:粮食供给充足,国家有实力平抑粮价
一些地区粮价上涨幅度过大能否得到平抑?对此权威部门做了肯定的回答:国家完全有实力调控粮食市场。其根据是,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已着手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达到足以保证供给、调节市场供需的储备量。地方储备粮也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国内贸易部副部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白美清告诉记者,到11月底,国家粮食部门粮食收购总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粮食合同定购还比去年同期多入库23.5亿公斤,全国小麦专储粮收购任务已经完成。
一些粮食问题专家分析,一些地方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有主观的人为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在供给充足条件下出现粮价上扬,除了粮食生产成本上升需要通过市场价格弥补外,在相当程度上是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的表现。比如,由于粮食产销信息传递不畅,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产生了“粮价会一涨再涨”的市场预期误差。这种“误差”加重了“卖跌不卖涨”的心理,宁可囤粮于家等更好的价钱,也不愿在市场有利时出售。再如,对于放开粮食市场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心理准备,有的甚至认为市场放开了,可以撒手不管了。一些经济界人士还谈到,国有粮食企业机制转换滞后,在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未能采取相应的经济调节措施,有的国有粮食部门甚至也跟着涨价。还有一些地区将原来用于粮食的补贴在粮价放开后挪作他用,影响了国有粮食企业调节市场职能的发挥。这些粮食问题专家的看法是:只要采取适当的经济调节措施,粮价近期可以回落到明年国家预定提高的价格水平以下。
事实也正如一些专家的预料。据了解,当国家准备在一些粮价上涨过猛的地区出售市场调节粮的消息传出后,这些地区粮价就趋于稳定。在已经出售市场调节粮的地区,粮价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前一段粮价大幅上涨的广东,如今粮食价格也开始回落。
粮价波动过大既不利于生产也不利于消费,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关键在于加快改革步伐
粮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粮食市场价格如何,关系到国计民生,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谷贱伤农”,不利于生产;粮价过高,超过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又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粮食市场放开以后,必须加快改革,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全国粮食市场和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使粮食价格保持在既能够激励生产者、又不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的合理水平上。
应当看到,由于粮食是一种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粮价过猛上涨,市场信号失真,有可能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失调和市场的“蛛网效应”,引起又一轮卖粮难和市场粮价大跌,最终对农民也是不利的。这次一些地方粮价上涨过猛,也反映了粮食管理体制和经营队伍中不适应新形势的种种矛盾。比如,粮食企业的财政挂帐问题,经营机制转变慢、政企不分问题,粮食风险基金还没有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粮食部门调节市场职能的发挥,有的问题还是导致粮价波动扩大的因素。因此粮食体制改革只能加快,而不能放慢速度。
正如权威人士所说,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控市场粮价。国家该抛售时就抛售,该收购时就收购。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完全有能力调节市场、平抑粮价。
经济界权威人士还指出,越是在市场粮价波动的情况下,越要坚决打破地区封锁,防止行业垄断。他们建议有关部门对严重破坏流通秩序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
这次粮价波动提醒人们,市场放开以后,各级政府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政府部门要研究市场需求。搞好粮食市场的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一大课题。一些专家认为,这次南方粮价波动,既是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一次考验,也是各方面学习运用经济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一次极好机会。国内贸易部副部长白美清说,发达国家对粮食市场也搞宏观调控,比我们管得多、管得严。粮食市场放开后,我们必须尽快抓住时机,建立起有实力、有权威、体制合理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由于采取了城乡兼顾、双轨过渡、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的正确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坚信,只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充分考虑粮食商品的特殊要求,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尽快发育市场体系,就会使粮食产销平稳地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