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一片丹心天日下——自愿一次上交千元以上党费者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1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一片丹心天日下
——自愿一次上交千元以上党费者侧记
实风文庆
矢志不渝一往情深
1992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收到一张1020元的汇款单,署名“包当恩”(报党恩)。经核实,这是一位具有36年党龄、在教育战线上作出了显著成绩的老党员——浙江省宁波市工读学校办公室主任应金忠一次上交的党费。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据有关部门统计,1992年全国共有100多名共产党员自愿一次上交千元以上党费,上交的人数和金额都创近年来最高纪录。
在自愿上交千元以上党费的党员行列中,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再一次体现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一次上交党费5000元;原中顾委委员、国家计委顾问袁宝华,两次上交党费各1000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原局级干部何建民,一次上交党费1万元。
原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阎爱众,几十年来怀着对党的事业的赤诚之心,工作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给党组织的信中写道:“我为党做的事太少了。党经历70多年风风雨雨,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太不容易了。值此党的生日,自愿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1553.7元上交党费,以表达对党的深情厚意。”
原鞍山市科协副主席、年逾八旬的离休干部马印秋,一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自20岁投身革命以来,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1992年一次上交党费1.6万元,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许耀,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的一位党务干部,仅靠微薄工资维持生计。但他出于对党的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1100元作为党费一次上交。
克勤克俭聊表寸心
崇俭戒奢,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交的千元以上党费中,相当部分是党员平时省吃俭用、长年累月慢慢积蓄起来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老党员刘芳君,已87岁高龄,长期孤身生活。她在给党组织的信中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我一生的追求,永恒的信念。我年事已高,不能为祖国和人民再做什么了。可我这颗心是永远向着党的。我把侄儿孙们日常孝敬给我积攒下来的1000元零花钱,作为党费上交党组织,把它用在实现共产主义的事业上吧!”
山东省聊城地区莘县的牛缃,是一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十分关注党的建设。1992年4月24日,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行走困难,硬是手摇三轮车,专程从15公里远的老家杨村寺来到县委组织部,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000元党费交给组织,作为党员教育经费。
天津市河西区体院北街绿化科长杨向红,在党委批准其为正式党员后,给党组织写了一封信:“我终于成为党的人了,我是多么高兴。为了表达党对我一生的真诚教育和关心,我将几年来的积蓄1000元债券取出来,自愿向党组织交纳党费,以表达我27年来坚定追求党的心愿。”
勤劳致富不忘党恩
带头勤劳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最终实现全民族的繁荣富强,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一些先富起来的共产党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同时,以交党费的方式,表达了对党的强国富民政策的拥护。
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铁路装卸运输队长、福利建材经营部经理沈兴鹏,1988年开始创建村办企业。几年来,不仅为集体创造了可观的利润,自己也走上了富裕之路。他深深懂得:是党的好政策使他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1992年,他自愿一次交纳党费1000元。
山东省汶上县康驿乡西樊章村党员赵宁春,1985年组建建筑队,几年来为康驿乡创收700多万元,自己的生活也开始富起来。他始终保持纯朴本色,除了热情捐款周济贫困户、帮助村里安装自来水外,于1992年7月一次交纳党费2000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中堡乡党员龙建明,几年来,坚持走科技致富的道路,平均每年订阅40—50种科技报刊,利用科技发展种植业和饲养业。富裕后,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物质享受之中,仅捐款办公益事业及扶助贫困户的金额就达8000多元。1992年4月,他一次上交党费1010元。
河北省涉县西戌镇戌村党支部书记刘金鱼,先后组建了两个面粉厂、两个采矿队、一个服装厂,并联合13个贫困户承包了连年亏损的村面粉厂。企业兴旺了,她个人也率先富了起来。但她牢记党的宗旨,多次在扶贫济困、兴办教育、拥军优属方面解囊资助。1992年6月初,她把多年来积攒的2万元党费,送到省委组织部。
临终嘱托感人肺腑
天津警备区副师职离休干部苏仁,1938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入党,入伍后一直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在战争年代,她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病员,多次立功受奖。1992年8月,她临终前向党组织递交了1万元的存折和一份亲笔遗言。她写道:“敬爱的党组织,我患的是不治之症,很快就要永别了。我死后丧事从简,并向党组织交纳最后一次党费1万元。”
哈尔滨市南岗区李清芝同志,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1992年初,79岁高龄的李清芝老人在弥留之际,把子女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妈从小跟党闹革命,是党把我这个讨饭的苦孩子培养成人。我至死不忘党的恩情。我一生清贫,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只有平时积攒下来的1000元钱。我死后,你们替我上交最后一次党费。”
成都军区后勤部副军职离休干部朱九武,逝世前留下遗嘱上交党费1.5万元;云南省昆明市副厅级离休老干部梁惠,生病期间自费购买许多治癌药品,并为洪涝灾害地区捐款300元,他临终嘱咐:“将节余款2000元全部上交党费。”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著名水利专家揭曾祐,临终前留下遗言:“交5000元党费,对党对人民尽最后一份心意。”1990年党员重新登记时,他已病重,仍坚持用颤抖的手写好了个人小结,才进行治疗;生命后期几年他已行动不便,但每次院里大的活动,都让家人用轮椅推着去参加。他在生命垂危之际,仍时刻挂念国家大事,勉励晚辈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马列主义,忠于党,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工作。
1992年1月,党支部的同志最后一次去医院看他时,揭曾祐已不能讲话。他声音哽咽,眼中含着泪花,颤巍巍地伸出一只手,指了指枕头底下——他1月份的党费。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一张张汇款单,一封封来信,一句句肺腑之言,一幕幕动人情景,无不饱含着这些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
(原载《党建》第6期,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