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精测细量绘新图——上海测绘院服务经济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精测细量绘新图
——上海测绘院服务经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贾西)
初冬时节,在黄浦江畔生机勃勃的开发区里,在机器轰鸣的工地上,在狭小拥挤的街道两侧,可以经常看见一些身背仪器,肩扛标尺的测绘队员,他们任凭风吹日晒常年为上海的建设奔忙着。
今年4月8日是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杨浦大桥钢梁合龙的日子。上午8∶00,黄浦江上空气温为10.5℃,担负建桥测绘工作的上海测绘院技术人员只用数秒钟就测出了合龙间距比理论值短41厘米。据上海气象台预测,设计合龙温度12℃将在当天中午出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建桥大军严阵以待。中午12∶30,气温升至12.5℃(符合设计合龙温度要求),考验测绘工作者的时刻来到了。原来,保证大桥安全合龙的54眼螺丝孔是由测绘工作者预先通过放样测量确定的,按设计要求,当气温到达预定的12℃左右时,钢梁应该再膨胀41厘米,恰好使螺丝就位。如果放样测量的任何一个螺孔位置出现丝毫差错,大桥都无法合龙。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几位测绘工作者身上。然而,正像所预料的那样,重22吨、长5.5米的合龙钢梁第一排54颗螺钉一次插入成功!顿时,大桥上下欢腾成一片。
上海旧城的面貌在一天天地退去,新城的形象在一天天地建起来,而反映地物、地貌的地形图却赶不上实际的变化。浦东新区铁路建设要用图,浦西29公里高架道要用图,每年铺设的1000公里地下管线要用图,就连外地来的游客也要图,一句话,各种地图的更新已成了火烧眉毛的事。测绘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忙碌景象。几十年来雨天不出测的惯例被打破了,队员们顶风冒雨,日夜奋战。计划性的任务少了,从市场上夺标的任务大大增加。也许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许多任务来得突然,要得火急。过去几个月才能干完的工作量,现在叫你一周或几天干完。
测绘队员的汗水流的更多了,测绘工作也一改昔日默默无闻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开发总公司负责人说:“土地批租是按土地面积收费的,出租契约一旦生效就具法律效力,因此准确的地籍测绘资料是土地出租和招商的前提。金桥开发区在短短27个月里,已吸引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196个高科技项目,引进资金达26亿美元。外商之所以看好金桥开发区,良好的规划和完善的测绘资料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上海这个古老的工业城市里,不仅地面建筑千姿百态,而且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异常复杂,在有些地段资料已残缺不全。在最繁华的南京路下,仍然保留着清朝年间木制的排水管道。在城市改建中,由于地下情况不明,往往因一个小小的施工而造成大范围工作瘫痪。为了给市政府和城建部门提供现代化的决策工具和地图库,上海市测绘院自1990年起筹建“上海市城市建设信息系统”,包括了测绘资料、土地、规划、房产、邮电、公安、交通、上下水、环保、环卫、电力、煤气、地下综合管线、综合管理等10多个子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已录入了上海市中心15平方公里的城建信息。记者在这个系统上进行示意性操作,在市区电子地图上任意横切一个剖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地下管网的分布情况;在市区开辟一条新路,系统马上显示出需要动迁的房屋是多少,费用多大。城建部门的同志说:“上海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城市,不能没有这样的系统。”
上海的测绘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殖民主义者在上海的遗迹依然存在,然而真正大范围的测绘工作是解放以后才开始的。据院长朱妙珍介绍,上海测绘院建院50多年来,在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已形成了包括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地下管网测量、制图等完整的城市测绘体系。卫星定位技术(GPS)、航测遥感(RS)、大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世界一流的先进测绘技术已在这里成功应用。在记者采访时,新一轮航测遥感飞行正在进行,部分遥测结果将用于更新上海市区1∶2000地形图。黄浦江上另外两座大桥的测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改革开放使上海的面貌日新月异,也把上海测绘事业带入了一个新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