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西方国家失业问题再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2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西方国家失业问题再探讨
钱李仁
欧共体:当前困境的三类因素
一类是对德国统一所需付出的费用估计不足。现在看来,德国西部每年要向东部提供相当于西部国内生产总值5%即将近1000亿美元的补助,并需持续十年之久。而原来估计远低于此数。曾经被称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今年经济陷入负增长,失业率高达10.3%。据估计,德国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动,会给它的欧洲伙伴带来0.3个百分点的影响。德国经济衰退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一因素,笔者姑且称之为“世界格局变动性因素”。
二是周期性因素。与美国相比,欧共体进入这一轮经济衰退大致晚了一年。它的复苏也必然比美国晚一些,不能把欧共体目前落后于美国的状况看作一成不变。但综合各种因素看,欧共体从衰退到复苏所需时间可能比美国长一些。
三是结构性因素。主要表现在:(1)西欧经济比较“内向”。欧共体对外贸易62.4%在共同体内部进行。德国的国外投资大部分在西欧国家,55%左右的外贸在共同体内部。一旦陷入衰退,调整费力较多。(2)西欧多数国家对企业的兴办和倒闭、劳动力的雇佣和解雇、营业时间和劳动时间等规定较死,不利于企业灵活适应市场需要和劳动力的流动,也不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与美国企业的相对开放、灵活相比,这一弱点更加明显。(3)欧共体各国劳动成本(工资、福利、有关税收等)比美、日高出一截,产品竞争力相对减弱。德国的劳务成本比美国高约25%,比日本高约35%。要把劳务成本减下来不容易。例如失业率高达20%以上的西班牙,当执政的工人社会党首相为应付经济衰退而宣布要减少工人福利、冻结公职人员工资、改革劳工市场等措施时,全国立即产生强烈反响,约100万人示威反对。(欧共体现改名为欧洲联盟,本文暂仍用原名。)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新尝试
拥有10万名职工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11月下旬推出一项缓解失业问题的新尝试。“大众”厂方与工会达成协议,从1994年1月1日起,将现行的每周工作5天减为4天,每天工作7.2小时,基本工资相应减少20%,在加上其他各种收入后,工人收入维持1993年水平不变。厂方可从100亿马克的人头费中减少18亿马克,这样,厂方将把由于亏损(今年头9个月即亏损15.3亿马克)而原定的大量裁员搁置起来。
本来,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逐步缩短劳动时间是人类的一项美好理想。但“大众”的这项新措施看来更像是以工人的“自我克制”换取厂方暂不裁员。难怪,当法国也有人提议将每周工作减少为4天时,赞成与反对双方争论不休。“大众”的新尝试成败得失如何,尚待实践证明。
日本:人员“过剩”的压力增大
日本长期以来关注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劳动力相对不足。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3年下降,公司利润连续4年下降,大企业估计约有6%的“过剩”人员。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在日本,解雇没有重大过失的员工会遇到很大的社会和心理障碍,被解雇员工也不可能像在美国那样比较容易另谋职业以至自办一个小企业。迄今为止,大企业尽可能采取提前退休不补空缺、将某些雇员转移到较低岗位等办法来减少冗员,避免采取解雇办法。因此,如仅从失业率数字看,尚无变化,但日本在本财政年度(4月1日开始)的头半年中,不能按时偿还的债务又增加了9.6%,达到相当于851亿美元,这预示着经济复苏尚需时日。经济研究机构认为,如果日本不能在近期内解决一系列经济结构上的问题,竞争力将会下降,失业率可能在3年内上升一倍,达到5%左右。
未来:信息产业兴起的深远影响
笔者在《西方国家失业问题面面观》一文中曾经设想:“……要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像老的支柱产业那样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恐怕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现在看来,在工业发达国家,新的支柱产业将不是再出现一种新的支柱性制造业(例如像汽车工业那样),而很可能(至少目前的统计数字初步显示出来)是本文上述的“信息产业”。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和现代电信技术把声音、图像和数据信号都数字化,通过光纤网络高速传输(日本富士通公司设计一种每秒传输20千兆比特的装置),使人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调到任何正在发生或已经储存的信息和数据,并进行交流,也就是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举例来说,如果你想欣赏一部历史上著名的影片,只要在家按几下电钮,就可以从电影资料馆直接传输到你家中的电视机屏幕上;你需付的租用费,只要在电钮上按出你的信用卡号码,就会替你扣除。你可以用同样方法向国家或其他最著名的图书馆借阅你需要的珍本图书,向时装公司要求通过电子计算机为你设计剪裁合意的服装,等等。总之,这将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有的行业可能会消失,改变,也许更多的新行业可能出现。这也可能使就业和失业问题的整个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今年秋天,美国经营地区电话网的第三大公司——“贝尔大西洋公司”宣布以260亿美元购买经营有线电视网的最大公司——“电信公司”(用户达1040万户)。这项合并,被认为是美国信息产业的重大突破,是走向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一步,因为合并后公司将使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各自长处相互补充,再进一步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组合,三者将逐渐融为一体。
对于未来全球的“信息市场”,去年有一种估计是,到2000年,将达到3万多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北美市场可占1.47万亿,西欧占9100亿,世界其余部分占6300亿。如果“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逐步付诸实现,可以设想,市场规模还可能超过这个水平。这当然也可能对今后的产业结构和职业构成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通过对西方国家失业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未来世界经济将在科技、资金、市场、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竞争。谁对此准备得愈充分,未来成功的机会将愈大。
(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