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寻找新的支点——湖南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0
第1版(要闻)
专栏:

  寻找新的支点
——湖南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吴兴华蒋建科
当农业再度成为热点时,关注农业的人们却在思索:农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湖南省用10多年的实践作出回答:依靠科技。
记者日前到湖南乡下采访,处处感受到强烈的科技气息,一片片示范田首尾相连,一座座造形别致的农技站星罗棋布。据悉,湖南100多个县市已有98个正式挂牌成立了农技推广中心,区、乡一级农技站达4042个。仅“七五”以来,全省共推广成果800多项,每年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0亿元。1992年同1980年相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4倍;粮食增长26.1%,令人欣喜的是,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含量达到45%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名列前茅。
泉塘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忽然间成为中外闻名的地方。只因为这里的农技站闯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为农户服务的新路子,成为湖南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湘潭县泉塘子乡过去是个穷乡,1981年遇上水稻病虫害。束手无策的农民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乡农技站。站长李罗斌骑上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奔波,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拟定了一个防治方案,将每一种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时间书面通知到每一农户,再将农药按统一配方拆零到户,并派农技人员入户指导防治。1800多亩水稻的病虫害被控制,农民们露出了笑容,奔走相告。从此,农技站名声大振,服务越来越红火。10多年来,靠着自己的技术力量,乡农技站不仅不向国家要钱,还自己新建了两栋1200平方米的服务大楼,拥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74万元。全乡面貌大为改观,90%农户盖起了新瓦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80年增长2.9倍。江泽民、朱镕基、陈俊生等领导同志先后到这里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18个国家的农业官员和国内8000多人次分别前去参观取经。
现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李罗斌深有感触地说:发展农业科技,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10多年来,湖南在财政不很宽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仅为建设县一级农技推广中心一项就投资3800多万元,每年还要从财政中挤出一部分用于乡农技人员的经费补贴。尤为可喜的是,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取得农业科技推广的领导权,带头学习农业技术,种植试验田和丰产片,仅去年一年,全省有1000名县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种植的试验田、丰产片共100多万亩。
既开方,又卖药。技术加物资式的服务,不仅加速了成果的推广,提高了物资投入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技术网络的形成
过去,农民往往因为得不到物资保证而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速度。宁乡县在1984年就开始“既开方、又卖药”的技物结合服务,在农技推广改革中迈出关键的一大步。如今,全县70%的村配备了专、兼职农技员,农民又有了自己最喜爱的“货郎担”,县、区、乡三级农技服务网得到强化和巩固,农技站真正成了农民的“财神庙”。健全的技术推广网络,为农业科技进入生产铺平了道路。农技人员将栽培技术和良种供应相结合,使全省杂交稻面积以每年平均340万亩的速度增长,1990年达到3711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8%;测土配方和供肥相结合,使水稻科学施肥的面积累计达760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43.2公斤、节省标氮4.2公斤;技术指导与良种、地膜、化肥供应相结合,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仅3年时间就在偏僻、贫困的湘西山区推广到60多万亩,每亩比露地直播玉米平均增产187.9公斤。特别是一些新的生化调控技术,如增产菌、多效唑等,1至2年就推广八百万、上千万亩。
实行技物结合,分销到农户使用的农药,都由农技站先购样试用,检验其性能和药效。发现不对路的和假冒伪劣的农药,不予购买,有效地堵住了假冒伪劣和不适应的农药流入农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1987年,湖南省汨罗市的一家农药厂到湘潭县泉塘子乡农技站推销“乙蝉散”、“速灭威”两种农药,乡农技站取样进行药效试验后,发现无效。不久,经有关执法机关查证,这家农药厂是生产假冒农药的厂家。
据有关部门测定,在农技队伍的指导下,湖南省亩平均农药用量已由1980年的485克下降到1992年的200克,除了有效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外,还有效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跳出产中无偿服务的封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农技推广又获得新的生命力
地处洞庭湖区的华容县,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以前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全然凭感觉,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县里开展了以信息、科技等为主的4大服务活动,派人到全国各地搜集信息,还在全省第一个用计算机与国家信息中心联网,向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在县农技部门信息的引导下,潘家乡带头试种辣椒,去年已发展到8000亩。农技部门又及时组织产后服务,使辣椒远销长沙、南昌、香港、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仅此增加收入320多万元。
汨罗市大荆乡是革命老区之一,历年以粮食生产为主。1984以来,农技人员经过反复论证,引导农民种经济效益较高的西瓜,并实行全程化服务,现已形成“拳头”。
全程化服务体系也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望城县黄金乡从1986年起,与省环保所、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协作开发“无公害优质米”,几年来,还办起了“长沙无公害农业技术学校”,新建无公害优质米加工厂,形成了全程化服务体系,把各项难度较大的技术及时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国际、国内市场上的5个优质米品种中,黄金乡的无公害丝苗米以9.12分名列第一。这种米现已发展到2万多亩,要求签订定购合同的客户络绎不绝。现在,全省优质农产品已扩展到棉、果、茶、烟、鱼、肉等各个方面,形成了10多个优质农产品开发系列。
10多年来,湖南各地的农技部门针对不断变化的农村实际,及时调整、探索农技推广的新路子。实践表明,一个农技推广的运行机制已在全省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不仅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的全面建设。正如省农业厅原厅长周新安所说的那样:农技推广是联系群众的纽带,它送给农民的不只是经济效益,还有党和政府的温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