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消费者真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19
第2版(经济)
专栏:周末杂谈

  消费者真累
夏珺
记得前两年一些青年穿着印有“真累”两个大字的文化衫徜徉街头,曾招来一阵褒贬不一的议论。可如今的消费者却真地生出一种“真累”的感觉。
消费者何累之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就齐了吗?从理论上说应该这么单纯,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有效供给大大增加,商店里、市场上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得到。可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假冒伪劣商品也多了起来,弄得你眼花缭乱,难辨真伪。于是,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知识,有识别真假的“火眼金睛”,否则就可能吃亏上当。购物正在成为一种智力含量越来越高的复杂劳动,您说,能不累吗?
正是适应消费者识假辨伪的需要,近年来介绍这方面知识的书便应运而生,而且,据说很畅销。我手头就有一本《假冒伪劣商品实用识别手册》,洋洋30万言,内容涉及烟、酒、食品、药品、化妆品、首饰、手表、自行车、家用电器、农药、化肥等39类350多种商品。应该感谢这类书籍的编著者的一片好心,但这么厚的书,这么庞杂的内容,消费者得花多少精力去研读或翻看,又如何记得住呢?笔者还是比较留心报章杂志上刊登的这类辨伪知识介绍,但仍在劫难逃,就在最近还在一家国有商店买过一个假“富士”彩卷,冲洗后才发现上了当:“富士”的壳子“申光”的瓤。洗印店的师傅安慰我说:你还算幸运,冲出来的卷有影,有的更倒霉,冲出来整个一个“看不见的战线”!
让消费者掌握识伪辨假的本领,不能说没有必要,但别太难为了消费者。因为消费者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能力去识别那些足以乱真的假货。比如有些假酒早已超越了甲醇兑水的“初级阶段”,仿造得无论是外包装还是香型跟真的极其相似,须经科学检测、理化分析方能辨别真伪,消费者只能撞大运了。
“打假”,流通环节应该当好“守门员”,严把进货关,把假劣商品挡在商业门外,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购物,这是商业部门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一位老商业工作者说:“一想到‘要让消费者掌握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知识’这句话,我就感到脸上发烧,让伪劣商品上柜台,是我们的失职。”我很佩服这位“老商业”的真诚。不是说“顾客就是上帝”吗?如果“上帝”们非得带着放大镜和《识伪辨假大全》之类的“武器”才敢进商店,购物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您说,这“上帝”当得是不是忒累了点,也忒惨了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