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迈向新世纪的宏伟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诞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3
第1版(要闻)
专栏:

  迈向新世纪的宏伟纲领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 邹爱国 郑庆东
二十一世纪正向我们走来。
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这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如果说,改革的目标是要建设一座规模空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厦,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决定》便是建设这座大厦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一个多月来,国内外很多人士都在询问:这样一个宏伟蓝图,这样一个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是怎样诞生的?
(一)
百年忧患,十年探索。
早就进行过尝试却争议难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去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终于得到正名,载入党章和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历史与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巨使命。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新体制的总目标和总原则以后,人们迫切希望进一步回答这样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去建立?应该怎样去实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中国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壮丽景象?
我们应当回答。我们必须回答。
这是时代的要求——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在改革早期,我们对改革的对象与重点,经济体制各环节间的内在联系,改革的复杂性与风险性乃至改革的难点都不明确,需要走一步看一步。靠着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思想指导,我们在付出必需的代价之后,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前进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系。
如今,经过了15年的努力和实践,各体制环节间的内在关系已暴露得较为清楚,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框架已经廓清,改革的重点也很明显,改革的风险与复杂程度已可估计。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有条件而且应该有更多的审时度势的理性指导。
这是人民的呼声——
回首改革的历程,这些年我们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推动与自上而下的自觉推动相结合的,且后者主要是建筑在对前者的总结、提高、规范及其推广上。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大都是在群众自发实践的基础上得到领导部门的确认并推向全面的,农村联产承包制、企业承包制以及股份制等无不如此。
人民呼唤更多的自觉的理性指导,希望进一步增强改革的计划性、预见性和超前性。
这是改革的必然——
15年的艰难探索,我们收获颇多。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展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具备了一定基础,使我们有条件实现改革的全局性整体推进;另一方面,某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滞后,成为经济体制链条上突出的薄弱环节,又影响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迫切要求改革的全局性整体推进。这就必然需要总体设计,并需要强调体制和政策的规范化……
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制定一个全面而又具体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决定》应运而生了。
(二)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去年春天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的真知灼见,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决定》的起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引了方向。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全体会议,决定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并作出建立这个体制的若干规定。
5月31日,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决定》起草小组成立。江泽民总书记在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长篇重要讲话,就《决定》的框架、主要内容及需要回答的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他强调,起草这个《决定》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四大报告精神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一份纲领性的文件。江泽民说,这个《决定》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本世纪末直至下个世纪中国的发展。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集中精力起草好这个文件。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的意见,起草小组首先草拟了一份共10个部分、53条的文件提纲。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了起草小组关于《决定》起草内容的汇报,并原则同意这个提纲,要求据此开始正式文件的起草。
就在起草小组着手撰写《决定》稿的同时,中央组织了有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同志参加的16个专题调研组,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问题深入各地,进行广泛而又有重点的调查研究,为文件的起草提供了来自实践的依据和认识基础。
起草小组和各调研组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断交换意见,对各个专题反复进行磋商、探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逐渐取得一致。
《决定》的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陆续诞生。起草小组每写出一稿,都认真征求多方意见,反复进行研究、推敲、修改……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这个文件一定要有所前进,有所发展;改革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针对性;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再次听取起草小组的汇报,研究《决定》第五稿。江泽民总书记和常委各同志分别就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金融、财税、投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重视科技教育工作等问题提出意见。会议对《决定》第五稿表示原则同意,并要求起草小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逐步完善。
9月20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又讨论了修改后的《决定》第六稿。会议认为,这一稿符合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党的十四大精神相吻合、相衔接的,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会议原则同意这个文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尽管有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可供借鉴,但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们只能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精益求精,找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做法。在《决定》的起草过程中,从党的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一直到起草小组的工作人员,都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极端负责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江泽民等同志先后4次主持召开会议,邀请各个专题调研组进行座谈。中央政治局常委还分别听取了有关财政、税收、价格、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等专题小组的调研汇报。
10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对《决定》草稿的意见。这些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代表人士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期间,中央常委同志还分别召开了党内老同志座谈会和经济界专家座谈会,征求意见,听取建议。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把《决定》的第六稿印发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党政军各部门负责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同志参加了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他们在总体上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多达1050多条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大到文件的结构、内容,小到文句字词、标点符号,充分体现了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决定》征求意见稿又作了270多处修改,形成了《决定》的第七稿。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三次开会,研究起草小组对《决定》修改稿几个重要问题的请示。常委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作出了明确决定。
根据这次政治局常委会议的要求,起草小组又对《决定》修改稿作了部分修改。
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举行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进行研究。会议原则同意了这一稿,决定将其作部分修改后提交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
11月11日,经过广泛讨论、反复修改,长达17000多字的《决定》第八稿摆在了出席三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面前。全会期间,委员们对此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并作了近百处的修改,这才形成如今人们所见到的《决定》……
在历时5个半月的时间里,起草工作是紧张的、繁重的,起草小组的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回顾起草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的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它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三)
1993年11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如同巨石击水,《决定》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家有影响的国外报纸这样评论道:“刚刚通过《决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意义非凡,其重要性仅次于去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谈话和秋季党的十四大。如果把这三个重要阶段比喻成三级跳,那末,三中全会就是这最后一跳。”
这个文件清晰地描绘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我们建立新体制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是对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它不仅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和观点,而且在十四大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重大突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一种历史性的探索。决定我们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只能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改革的所有举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决定》制定的所有方针、政策,其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也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能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能鲜明地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反复强调“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决定》特别强调的这五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作一座大厦,这五个环节就是大厦的五大支柱。大厦的基础,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而建设这个大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我们注意到,《决定》在描述框架时,首先强调了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这种勾画,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鲜明特色。它是在十四大基础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决定》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在于它有针对性地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并强调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决定》明确提出了近期要采取的重大改革步骤。不论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还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或者是深化和加快投资体制和计划体制改革等,其出发点都是要在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方面尽快实现突破。
《决定》对建立法律体系的问题也作出了精当的阐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地包含着法律制度的建设,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体制只有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成为制度才能够得到巩固。在本世纪末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体系。《决定》在各个环节的改革上都强调了法律制度的建设,许多改革举措,都明确指出要“依法”进行……
有人说,《决定》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内容博大精深。它不仅在上述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而且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上,有许多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提法:
——提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产权所有结构”的新观点,这将是今后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提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创造平等竞争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体制和政策规范化的要求;
——关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更加强调了效率,“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要求;
——关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延长耕地承包期,开发性生产项目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在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也都有新的突破;
…………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系统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孕育、诞生的《决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今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全新成果,再一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锐意进取的理论勇气和创造能量,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过去15年,我们拥有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本世纪的最后7年,我们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一次世纪性跨越。这是我国社会的又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面对新的世纪,我们充满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