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占卦机”旁的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2
第8版(副刊)
专栏:漫谈

  “占卦机”旁的杂感
史度
某处园林引进一电脑“占卦机”,作收费表演,盛况空前。识者见而批评,不料主管者反唇相讥:“这是日本最新程序,我们在学外国人呢!”
我想起了苏东坡。据说,当苏成名后,求师就教者蜂拥而至,学书法的,学文章的,也有一人要学“东坡肉”。
苏东坡会不会烧肉?从他咏黄州猪肉“慢著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诗句来看,大概会一点吧。然而,即使如此,“东坡肉”在整个苏东坡业绩中又算得了什么?东坡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东坡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东坡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学到这些,才是学到了苏东坡。舍此去学“东坡肉”,叫做学了皮毛,丢了根本。往事越千年,遗憾的是,今天据说不仅大型“占卦机”,而且手提式“算命器”也输入了。说这也算“学外国”岂不是越学越糟?
问题是,东坡的文章学识也好,外国的科学技术也好,真要学到手可不容易。不说别的,光是苏东坡那手雄浑洒脱的毛笔字,你不下功夫,写掉几缸子水,就休想摸着它的门。就说读一本外文科技书吧,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读通的。而有些人怕就是怕的花力气。于是乎,种种化难为易的法子,就或先或后应运而生了——以煮“东坡肉”来学苏东坡,用按按电钮算算吉凶以求“洋化”、“电脑化”,比起十载寒窗啃书本、翻资料,岂不是不费吹灰之力?这里,共同的诀窍就是“懒”;共同的收效,则是都赶上了时髦。
记得鲁迅当年讽刺的那些阔人的“用洋货”:“麻将桌边,电灯代替了蜡烛,法会坛上,镁光照出了喇嘛”。不是使自己适应于新事物,而是使新事物适合于自己。从而,他们的共同症结也就暴露了:一切好名堂落入这些人之手,就都会变了形,走了样!学“东坡肉”,不管怎样,肉熟了总是可以吃的。而“占卦机”之类呢,它是西方国家中人们茶余饭后寻求刺激的产物,是他们生活方式消极方面的一种曲折反映。这就是今日的学“占卦机”者,尚及不上当年学“东坡肉”者的地方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