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青春无悔献边疆——优秀女大学生、共产党员冯敏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3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春无悔献边疆
——优秀女大学生、共产党员冯敏访谈录
马晓春张东文
人物档案:冯敏,女,1972年生,安徽合肥市人,1989年8月考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担任班长、区队长,连续4年操行评定均为优秀;三次被评为先进,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大学毕业分配时,她主动放弃去繁华都市和大机关工作的机会,坚决要求到新疆南疆军营建功立业,已获批准。
※※※※※
冯敏申请到边疆工作的消息见报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冯敏为什么甘愿去条件艰苦的西部边陲?为此我们采访了她,写下了这篇访谈问答录:
问:你为什么坚决要求去祖国的大西北工作?
答:怎么说呢?有人说我的选择太浪漫,有些想法不切实际。我不这样认为。记得有一年春节联欢会听徐良唱《血染的风采》,我感动得泪流不止,心想像英雄那样生活才有价值,有意义,也才是对社会的贡献。所以高考时,我选择了军校。我感到军人所从事的是一个很神圣的事业,一直盼着毕业后佩带上军衔,成为一名共和国军官。
至于说想去边疆工作,可以说由来已久。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江南人,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志愿从北京去大西南,在那儿工作了25年后才回到内地。家庭的潜移默化对我现在的想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年军校学习所受到的教育,对我今天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次,中国赴南极考察的女科学家金庆民来院做报告,她的经历对我触动也很大。她在大学时成绩很好,却志愿去了艰苦的地质勘探队,在西北边陲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做出了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她在报告中感叹道,当初别的同学都替她惋惜,认为她去那儿太亏了,太埋没自己。可是20年后再看,真正的金子,放在哪儿都闪光。
祖国的西部边疆幅员辽阔,民风朴实,又大有发展前途,对有志青年来讲,是建功立业的理想起点。西部整体文化基础差,所以我们这些有知识、有朝气的年轻人去后,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就是因为这些,很早我就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将来要去西部。
为此,我曾三次利用寒暑假赴川藏线、大别山老区和苏北农村。通过这些考察,我从前那模糊的想法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更坚定了去西部的决心。当时想不是去西藏就是去新疆,要去就去祖国最需要人的地方。
我们青年人爱谈自我价值。我认为,青年人只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不断创造和奉献,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问:大西北不比都市,那里的条件艰苦,你去了以后能吃得消吗?
答:我认真想过,首先,可能生活上不适应。但我从小就跟爸爸妈妈东跑西颠,没有娇生惯养。所以我来到军校后,对这里紧张、严格的生活很快就能适应。在贫困地区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干活、同聊天,没觉得别扭,因此我觉得自己是不会被艰苦的环境吓倒的。为使自己的身体适应将来艰苦的生活,我早已有意识地进行体能锻炼,一年四季都用凉水淋浴。
其次是精神生活的贫乏。边疆业余生活必然不如大城市丰富,但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而且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换在几十年前,大城市不也没有那么多文化设施吗?只要自己努力、积极、真诚地和大家交往,就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天地。
还有就是父母年纪大了,希望我这个小女儿能陪伴身边。这次我毕业分配,他们的意见是尽量留在附近或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是恋家的雏儿永远成不了雄鹰,父母当年不就是远赴西南了吗?他们拗不过我,也只好尊重我的抉择。我想孝敬父母并不在于天天见面。都说好儿女志在四方。不能因为爱父母就不出去闯一番事业,更何况以闯事业给老人以骄傲,不正是另一种更深的爱意吗?
我始终在想,一个有志青年应该去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去确实渴求人才的边疆。希望我有一天能对自己说:我无愧于这一生,无愧于祖国给我的一切,无愧于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道路。
问:听说,一些同学对你的这种选择有许多议论,还引发了一场讨论,你对此怎么看?
答:对我去边疆大家看法不一致,这是很正常的。但我相信,只要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终将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不管怎么说,去新疆工作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为此队里、学院多次询问了我的意见,前几天,教导员还问我是不是因为很多人知道我的想法,形成了舆论压力,我的回答是“不”。因为人不是为名声、为别人看法而活的,只要自己认为是值得的,就应奋力去做,不用在乎外界的议论,当然也不用因外界的议论而强迫自己做某件不想做的事。作为一个人,我并不奢望什么丰功伟绩,留名千古,只希望以一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支柱,踏踏实实,从小处做起,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