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奉献者之歌——记北京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奉献者之歌
——记北京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
张月奎张忠顺张坤平
在北京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所里,有一批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在科研上取得一项项重大成果的科研设计队伍……
甘为国防献青春咬定事业不动摇
开山凿洞,粉尘导致“矽肺病”,是国防施工的一大危害。在某团里,参加施工一年以上的战士,竟有48人患有二期“矽肺病”!强烈的责任感,驱使青年工程师殷怀堂萌发了解决世界风钻史上没有攻克的难题。他为了掌握世界上风钻研究的最新信息,省吃俭用,自费购买了《风动凿岩机具》等一摞摞专业理论书籍和杂志;还几十次闯关东、下江南、过“火焰山”,几乎跑遍全国的风动机具厂、真空泵研究所、探矿机械厂和吸尘器厂,拜师学艺,设计出了新型干式除尘凿岩机。随后,调试工作开始了,殷怀堂一头钻进烟尘弥漫的坑道,亲手打起了风钻,一年间,设计方案修改了3400多次,更换的钻头足足堆了一推车。由于吸入大量粉尘,殷怀堂开始感到胸闷气短,有时干咳不止。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试制终于研制成功。经国家环境和卫生防疫部门现场监测,这种干式凿岩机与湿式凿岩机作业相比,粉尘浓度下降92%,对人体几乎无危害,凿岩速度提高25%。该成果被国家专利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它的出现使世界风钻史打开了新的一页。
国防施工中的另一个隐患就是塌方。高级工程师高新远、左炳和、副所长孙德侠和工程兵部的同志为了从爆破方法上解决这一难题,他们曾先后6600多次冒着塌方的危险坚持自己打风钻、装填药,终于研究成功了一套用于国防坑道施工需要的“光爆喷射砼机械化作业线”。该作业线从布孔、穿孔、爆破、清渣到砼喷射、质量检测等多道工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使坑道幅员一次定型,大大减少了塌方。自此之后,全军区不仅彻底杜绝了工程伤亡事故,而且作业效率提高30%,降低工程造价20%,不到5年,就为国家节约经费4800多万元。这项成果荣获国家发明奖。
国防施工艰苦,科学研究更不易。1966年,郑建中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后,至今亲手引爆的雷管就有几十万发;研制和爆破用过的炸药,其威力几乎相当于一颗原子弹的当量。他的科研新成果达20项,为全所科研之最。越是人们感到危险大的科研项目,郑建中越是如痴如醉地去研制。
敢为人先的目标甘为人梯的胸怀
在科研设计所攻关时,人们都通力合作;申报成果大家却你推我让。因为“敢为人先的目标,甘为人梯的胸怀”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所里有一份《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主要研制人”一栏,被剃须刀刮得像笛膜一般薄,上面书写着左炳和的大名。为研制某重大科研难题,科研室主任左炳和与高级工程师高新远,在塞外的坑道里整整奋战了两个春秋。可是,当成果问世、在申报这一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时,左炳和坚持把高新远的名字排在前面。可是,左炳和还没来得急把表送上去,就因有紧急任务出差去了,上报申报书的事,自然落到了高新远身上。于是,他用剃须刀片小心翼翼地刮掉自己的名字,填上了左炳和。直到上级颁奖时,左炳和才发现其中的秘密。
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孙德侠搞科研以来,成果有十多项,由于他经常忙于科研中的服务性工作,每次都把名字排在“老末”。按照上级评定高级职称的规定,他就没“戏”了。因此,他的职称至今还是工程师。有人劝他趁年岁还不大,赶快搞技术性工作,为晋升高级职称打基础。孙副所长笑笑说:“评上高级职称当然好,党交给的这摊子事,自己不干,还得有人干啊!”
说到名与利,人们自然会想到科研设计所里的柴登然。部队精简整编后,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柴登然,决心利用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国防科研战线大干一场。正在这时,上级决定他当所长。上任一个月,忙得他26个晚上失眠,体重下降了。上级领导见他瘦成这个样子,硬把他送进了医院,人们亲切地称他是吃苦耐劳,为科技人员服务的“骆驼”。
把知识献给人民用技术报效祖国
有人作过统计,在科研设计所老一茬的大学生中,近年来很少有子女考上大学,因为驻地偏僻,教育条件太差。他们的妻子,有的在家属工厂当工人,有的在军人服务社卖东西,最好的工作就是在部队子弟小学当教员。而科研设计所的同志常年钻山蹲洞,很少与家人团聚。因此,不少人劝告科研设计所的同志:“这些年,你们够苦的。现在,才能就是财富,赶快出去挣一把吧!”然而,科研所的同志时刻牢记着自己的格言:工程兵的“工”,上面出头是个“土”,下面出头是个“干”;土是我们的本色,干是我们的追求。
“爆破专家”郑建中发明的“抵近爆破”新技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拆除大型建筑物算是一绝。几家公司接踵而至,想“挖”他去开公司,赚大钱,都被老郑谢绝了。
有厂家发现,全国全军闻名的“工程机具大王”高新远,至今还住在“窑洞”式平房里,便以赠洋楼别墅、开高薪为条件,想用他这块“牌子”,高新远一笑了之,婉言谢绝。
有的建筑公司向著名“工程结构专家”施钧梁许愿:“只要您把大名借一借,您的一切生活费用我们全包了。”施高工说:“咱这辈子,部队‘苦累紧’的生活都闯过来了,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了‘苦累乐’,离开部队这个家,真叫人不舍啊。”
科研所的新老工程师们,近90%的人被“大款”们“挖”过,没有一个人动心。
把知识献给人民,用技术报效祖国,这是科研设计所每个同志的共同心愿。他们多次无偿地为贫困山区发展教育事业设计教学楼,为一些城市设计体育场馆,还多次在节假日昼夜加班为发生火灾的居民设计房舍。地方许多部门感激不已,纷纷赠旗送匾,赞扬他们是军队科研战线的雷锋集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