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一条小街见世界话说电视连续剧《“杀人街”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3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条小街见世界
话说电视连续剧《“杀人街”的故事》
李久红
生活把人们引向各自的目标。
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杀人街”的故事》,把镜头对准海滨城市青岛一条被称为“杀人街”的小吃街,真实、艺术地反映出改革大潮中一部分国人躁动而又急切、熟悉而又陌生的求利心态。
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较早地自愿或被动地走到了那条海鲜小吃街里,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利己、急功近利的一面,于是,编剧、导演利用那个特定的空间,追求纪实性的风格,把一部分个体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推到了观众面前,把小吃街幻化成一个窗口,透视出改革开放给人们心灵、思想及行为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嬗变。黎华是返城知青,特殊的经历磨练了她的意志,商场上的摸爬滚打练就了她的丰富阅历,而自身的性格特点又必然决定了她的工于心计;苏建原是大学讲师,因不甘寂寞而卸下教鞭投身商界,在貌似潇洒的背后,他抵触着妻子黎华的塑造,又有些好高骛远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身为剧团演员的肖雅则是凭着青春的冲动进驻“杀人街”的,生意场中的斡旋磨去了她最初的单纯,她学会了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同时,她对感情的执著及后来的义无反顾地离去,都让人不禁为她的火热青春喝彩;还有那位刑满释放的“三笑”老板郑义千,重新回到平凡的生活中,他有了新生的渴望,可“黑道”势力又不肯轻易放过他,现实的冲突汇集到他身上,相比之下,他更善于抡圆了胳膊“杀”将起来,“逮住冤大头照死里宰”,不过,人挺仗义的……人生经历的不同仿佛是一个个印迹各异的烙印,深深地打在每个人身上。他们都与过去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在极力摆脱着旧我,寻找着再生的土壤和机会。《“杀人街”的故事》正是抓住这一契机,利用一个很好的载体,浓缩了各种人物的心态及共性,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感到新奇,他们的行为让我们难下评定,他们的爱与情感又让我们觉得真切自然。
编导者的高明之处亦在于此。他们并非强制性地传达自己的意图,而是让观众在欣赏中自己去体悟。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宋春丽、王志文、石兰、袁苑等人的浓彩重墨之下走进了观众的内心世界,触动中有共鸣,旁观中有反思,编导的意图达到了。
《“杀人街”的故事》走红了——并非单单因表现“杀人”而走红,全剧更显示着一种力度和深度。有首歌这样唱道:“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央”。当小吃街被人称作“杀人街”而令众老板忧心忡忡时,面对一时冷清萧条的生意,他们才意识到经营方式的重要,这样,长远利益便同文明经商联系起来了。此时,管委会和执法部门在剧中就显出了重要性,虽着墨不多,却相当有分量。在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十分成熟的条件下,社会的规范、必要的法制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经营者的不被淘汰,小吃街的繁荣都有赖于此。对于那些目光短浅的经营者,正确的引导及必要的强制是于人于己于国都有利的。
本版责任编辑:李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