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有一簇圣火——济南陆院爱国主义教育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来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报告

  大别山,有一簇圣火
——济南陆院爱国主义教育纪实
赵安华张军何进
南濒长江、北滞黄河、西扼京汉铁路、东控江淮平原、千山万壑、纵横盘结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脉,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而且有着取之不尽、采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自古以来,不知留下了多少传说和故事……
大别山矗立起了几百座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烈士故居和革命遗址。光河南新县境内就有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鄂豫皖航空局旧址等51处,红安、大悟、信阳达百余处。如今,大别山人仍保持当年的传统,热情的双手拥抱着每一位来访者。据新县箭厂河乡黄泥榜的同志和红安县宣传部长胡耿介绍,每年有军队和地方300余所大专院校和团体10多万人到这里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对革命老区的了解,并从中学习到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和“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进而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奉献社会。人们向往大别山、崇拜大别山。近年来,济南陆军学院把大别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千余名学员行程800公里到老区进行野营施教。学院组织力量编选《鄂豫皖革命斗争资料选编》、《革命斗争故事》、《传统教育思考题》等10多万字的资料发给学员,并让学员们在学习、走访调查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有关内容。学员们还在途中创办了《红色报》、《挺进报》、《信念报》等10多种油印小报。5月,鲜花盛开的季节,这片红色的土地又迎来了1000多名军校生。他们沿着革命先辈们英勇战斗过的“列宁街”、“黄泥榜”,革命先烈们英勇献身的“红田”、“南一门”等18个著名的历史圣地进行实地走访,看着革命博物馆里老一辈革命家的遗物和英雄的遗容,站在高耸入云的革命纪念碑前,呼唤先烈的名字,学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新县烈士陵园,学员们向烈士献花圈,进行入党宣誓时,近百名学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失声痛哭,7名学员因过分悲伤晕倒在现场。
大别山,还有多少隐姓埋名的老红军和烈士的后裔在默默地继续着他们的奉献。学员们拜访了10多位老红军和300多名烈士的遗属。老红军赵基生夫妇为革命事业夫妻失散59年,今年初才得以团聚。学员们特地登门拜访,并请这一对老革命给他们作报告、讲故事,还为两位老红军乔迁郑州做力所能及的事。学员在走访中得知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的遗属如今生活还比较困难时,当场向他们捐款捐物近千元。学员们沿着当年红四方面军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足迹走访调查,一位学员说:“过去我好好学习是为了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一路看到在英雄洒过鲜血的地方,人民还不富裕,国家还有待发展,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训练,报效祖国母亲。”
一步一步,双脚丈量出何止15个日夜的大别山之路。
一笔一笔,留在心头的岂止是15个日夜的记忆。
翻开一个野营日记,可以发现走过大别山的军校生们成熟了许多!有篇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踏着先烈的足印,用我自己的双眼,透过层层血红,我看到自己的信念所在,多少先辈信仰着她,而今又有多少后代找到了她。在层层的血红后面她在招手、在呼唤、在指引我们。我知道这样的路是那么漫长与艰难,可我更知道当我走过这层血染的红土地之后,我所有的一切都将染成红色,那才是生命的颜色。几代、几十代甚至上百代,这样的颜色一直传下去,最后汇聚起来的不就是那个美丽的世界吗?”
“一要三不要,一图三不图”就是大别山儿女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只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为了人民的美满幸福,“只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鲜血铸成的大别山精神永垂不朽!
如今,有着千千万万个接火人,大别山之火,将永远燃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