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文艺应当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应当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李希凡

爱国主义,这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内涵丰富的思想感情,它在每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里,都闪烁着崇高的理想的光芒,特别是在民族危难或振兴的历史关头,更加显示出万众一心的伟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爱国者,以他们的辉煌谱写了壮丽的史篇,为后人所传诵?真可谓千载不绝,不可胜数。在中国文艺史上,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浩如烟海,而且千百年来为历代人们所吟哦,形成了绵延不断纵贯千古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即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最后的结局,虽然由于求索“美政”不得而被楚王放逐,终于远离故都,但他又不忍离开养育自己的祖国,终致溺水殉国。《离骚》全诗以炽热的浪漫主义诗情展示了诗人热爱祖国、坚持忠贞的操守,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的道德品质,表现了忧愤深广的爱国主义精神。《离骚》百代流传,哺育着一代代志士仁人,直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在他的为民族进步和人民解放的不倦的斗争中,时时以《离骚》的精神为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鲁迅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扉页上节录《离骚》的题词。“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又是鲁迅一直悬挂在北京故居“老虎尾巴”墙壁上自集《离骚》的联语。
无论是题词和自集联语,都是鲁迅借以表达激励自己,为祖国献身,而决不作时代落伍者的信心和愿望。
到了抗日战争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位伟大奠基者郭沫若,还以《离骚》的题旨为主题,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剧《屈原》,借以抒发他现实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曾震撼了大后方的各阶层人民,广泛激起了中华民族外御侵略内斥国贼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国时代的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他那篇《出师表》(《后出师表》的真伪还有争论)中所蕴含的追求政治清明、治国安邦的深邃思想,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报国的高尚情操而为人景仰。恰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赞誉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至于同样并非学士文人的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篇,所以能流传后世,也都是因为他们坚定的信念、忠贞的实践,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并不只是历来志士仁人的个人精神品质的表现,它的根深深地培植在千百年来内忧外患与关心祖国命运的民族精神和自觉的责任感里,它标志着光照全民族的长期形成的凝聚力,这是一种充满自尊、自豪、自爱、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甚至可以激发起不同阶级出身、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经历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为民族危亡、国家昌盛甘洒热血、英勇献身。在中国文艺史上,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塑造民族英雄形象,无论在文字传留或艺术舞台上,广泛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都不乏脍炙人口的精品。岳飞抗金的故事,大概是在岳飞被秦桧暗害以后就开始流传起来,直至明代钱彩的《说岳全传》的问世,都明显地表现了心忧天下壮怀激烈的爱国意识,而宋元以来在我国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杨家将”忠勇殉国的历史传奇故事。
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北宋名将杨业血战陈家谷忠勇殉国之后,只有他的儿子杨延朗(或名杨延昭)和孙子杨文广曾是守边名将,但是,杨业壮烈殉国的故事太富有悲剧性了,特别是在当时受侵扰的北方人民群众中,不能不引起深切的崇敬和悼念。甚至连当时敌对的一方——辽国,也十分尊重他的为人。
史实上的杨业,虽系北汉降将,确实是在抗辽守边的多次战斗中为北宋屡建奇功。被誉为“杨无敌”。不料由于奸臣嫉妒,“群帅败约”,致使陈家谷一役孤军受困,失利被俘,不屈殉国。他的悲剧不仅留下了为人景仰的祠堂,而且在宋元以来的小说戏曲中得到了不断的渲染和演化。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杨家将”成了最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一家。“金沙滩”一战(实际上是陈家谷一战的演化),杨氏八男死伤殆尽,接着老令公(杨业)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朗、八郎失踪,只剩下了一个六郎(杨延昭)继续为国争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杨文广,仍然是镇守边关、保卫国土的忠勇将帅。不只男的上战场,女的也出阵。穆桂英(杨宗保妻)挂帅,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杨业妻)挂帅,烧火丫头杨排风也当了先锋,杨门女将全体出征……在外御侵略内受奸佞迫害的斗争中,慷慨悲歌,意气风发,显示了具有浓郁浪漫色彩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并非都是实有的历史人物,却至今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作为一种文艺现象,如果没有史实上的杨业忠勇殉国的不朽业绩,就培植不出“杨家将”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传奇,反过来,又正是这样内蕴丰富的文艺传统,影响着、激励着一代代优秀儿女,为祖国的昌盛、强大而英勇献身,更加弥足珍贵的是,这传统又是生长在民间艺术的沃土里,强烈地反映了深厚的民族思想感情。

有人会说,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着浓重的封建观念,要弘扬这样的爱国主义文艺传统,岂不是宣扬了封建思想?的确,无论是屈原、诸葛亮、杨业、岳飞、文天祥,他们都是封建王朝的文臣武将,由于所处的时代,出身的阶级,都不能不给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带来一定的局限,在今天,是可以剔除其糟粕,发扬其精华的。建国以来,我们戏曲改革中,就大量做了这样的工作,使得很多优秀作品保存下来。何况,那时的国,又毕竟不只是那个王和他那个利益群体,还有广大的人民,有一代代人赖以生存的山川、河流,用血汗浇灌过的土地,用劳动与智慧妙造自然的名胜古迹,以及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它们长期的融合、陶冶,在“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孕育出一种富有凝聚力的思想感情,以至逐渐升华为可以为之奉献和牺牲的道德情操。有人给它的通俗的解释,即所谓爱国、爱乡、爱家。这种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在民族危难或国家新生之际,表现在个人品质里,就会出现屈原、诸葛亮、杨业、岳飞、文天祥这类忠贞之士,或英勇殉国,或鞠躬尽瘁,虽不免染上了某些封建的忠君色彩,但也强烈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感情、理想和愿望。显示在“民气”上,则甚至会造成一个历史时期的所谓“举国一致”、“万众一心”、“精诚团结”,所向披靡,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如义和团的英勇献身抗击八国联军,摧枯拉朽的辛亥革命,震撼中外的“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直到伟大的抗日战争,多少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挽救危亡,振兴祖国而奋勇献身。他们的业绩,至今是当代文学永不凋谢的主题。而当代文学大师们,又有哪一位不是以燃烧着爱国热忱的作品获得了广大读者呢?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的鲁迅,终其一生,虽是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但他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却怀着痛苦而深沉的爱。
现代文坛的另一位伟大文学家郭沫若,又何尝不是怀着“富国强兵”的爱国热情,东渡日本求学。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所以那样洋溢着浪漫主义激情,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写出的那一系列闪耀着时代精神光彩的历史剧,那些英武悲壮的伟大民族灵魂的塑造,不也正是一以贯之地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诗情么!
记得在80年代初,有一部影片的人物,曾提出过,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此义正辞严地指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少海外赤子,或归国参加四化建设;或回国讲学培养人才;或出谋划策,为改革出力;或捐资希望工程,而1991年安徽、江苏等地的一场大水灾,也曾怎样牵动了海外侨胞的心呵!这一切,都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论断。
爱国主义,在我国文艺史上所以那样灿烂辉煌,正是因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它已化为人民道德情操和思想感情的血肉,因而,文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功能,高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更有广阔的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