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高起点的跋涉——记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经理刘海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4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

  高起点的跋涉
——记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经理刘海燕
本报记者张玉来
犹如攀登一座高山,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已登上了一个制高点:年上交利税18个亿,位居全国第三,综合经济效益居国内同行业之首。1990年10月出任这家国内外闻名的大企业第7任经理的刘海燕,面临着这样的使命:必须带领4.8万名职工在高起点上继续跋涉!
一个个“悬崖峭壁”,横亘在新经理面前:原油价格上涨了近2倍,一年成本将增加16个亿;公司产品大多由短线变成了长线……
好像命运要对刘海燕的能力、胆识、承受力作一次综合测试,他上任没几天,便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公司的“龙头”装置因自聚物堵塞停车,其他几个化工厂的所有装置也被迫停车!此时距完成18个亿利税还差2.5亿,而停产一天企业就损失500多万元!8个昼夜的奋战,事故排除了,18亿的利税保住了。当过6年燕化“龙头”企业炼油厂厂长的刘海燕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生产装置的潜力也许是有限的,然而蕴藏在职工心底的创造性和献身精神却是无限的。这正是燕化继续跋涉的动力!
熔铸刘海燕、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智慧、经验与雄心的、将燕化建成科技效益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促使燕化与国内市场经济和国际经贸接轨的方略出台了。刘海燕在公司干部会议上说:“燕化要登上一个新台阶,要靠科技进步和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优质高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切都要靠4.8万燕化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刘海燕要靠人格的力量,用对职工的一片赤诚、清正廉洁的正气,点燃职工心中爱燕化、为燕化的发展而献身的熊熊烈火!
在他的主持下,燕化举行了首届科技工作会议和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对知识分子生活上关心、有贡献的重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等10项实实在在的措施正迅速付诸实施:公司40几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享受到数目可观的津贴,增添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多名创造重大效益的科技人员将得到3万至10万不等的重奖。
燕化众多科技人员心中都涌起一股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以往一直依靠进口的银催化剂研制成功,不仅替代了进口产品,而且销售和技术收入已达940多万元;丁二烯和苯乙烯共聚物技术转让给台湾一家公司,转让费达200多万美元……近年来已有50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燕化科技进步在企业效益中的贡献比重增到47%,高出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刘海燕主持制定了在住房、奖金、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向一线工人倾斜的分配原则。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文质彬彬之中透着果断和刚毅的刘海燕回答很干脆:“谁不服气,谁可以提出来去倒班,我马上给你开绿灯!”常年在一线倒班的工人为经理理解他们的甘苦激动不已;以各种理由流向二线岗位的人,又以各种理由倒流回来了。
刘海燕要求办公室,职工来信一律交他处理。工人董建华向经理反映,分到的住房出现质量问题,一周后便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青年工人毛卫国向经理抱怨偌大的燕化尚没有一块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一本融管理、科技、文艺于一体的《燕山企业文化》很快就问世了……
夜色朦胧,记者即将踏上归途,只听燕化的希望工程——30万吨乙烯扩建为45万吨乙烯工程的工地上不时传来轰鸣的马达声。燕化的30万吨乙烯装置,曾为我国的石化发展史掀开光辉的一页。它为我国此后相继建成、投产的同样吨位的4套乙烯装置,提供了技术、经验、人才。现在,燕化又率先对30万吨乙烯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探索一条对这类吨位装置进行技术改造的途径。到1994年9月竣工时,燕化年创利税将增加到25个亿。刘海燕和燕化注定要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