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首都文艺界举行座谈会深切缅怀阳翰笙同志杨尚昆同志出席并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4
第4版(要闻)
专栏:

  首都文艺界举行座谈会
深切缅怀阳翰笙同志
杨尚昆同志出席并发言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曲志红)为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立下不朽功绩的阳翰笙同志因病逝世,使文艺界众多人士深感悲痛,连日来许多朋友、文友、战友和后辈们,通过各种形式缅怀这位受人敬重的文艺家、战士和领导者。
与翰老有几十年战斗友谊的夏衍老人,得知故友离世十分伤感,他回忆起64年中与翰老的交往时说,阳翰笙同志一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无私无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团结人;无论什么环境,他都坚持实事求是。
夏公的这番话,说出了许多人对翰老的感受。阳翰笙在文坛活跃几十年,不仅留下了《塞上风云》、《天国春秋》、《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大量优秀作品;而且作为文艺界的领导者,他关心文艺家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在广泛团结文艺界人士,加强党同文艺界的联系方面也作出杰出成就。评剧演员新凤霞今天在中国文联举行的缅怀阳翰笙同志座谈会上,眼含热泪回忆翰老当年对他们夫妇多次的关心和帮助。她特别难忘的是在吴祖光被划右派,门庭冷落之时,家有病父,又赶上饥荒年日,翰老独自前来探望,手中拿一纸包,里面是不多的一些糖果。这一份真挚之情,使新凤霞至今铭记在心。
和她一样对翰老的为人、为文、为政留下深刻印象的各界人士还有很多,很多。翰老的女儿欧阳晓华告诉记者,她父亲去世后,许多人来家里或打电话、写信表示哀悼、慰问,有老朋友、老同事,也有素不相识的学生、读者,自发到八宝山为翰老送行的人达千余以上。
正像曹禺在他的书面发言中所说,翰笙同志的真诚执著,使他更加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他把革命工作和文艺创作结合的那么好,那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的形象、他的业绩、他的功德、他的精神都将永远不老,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和价值。
杨尚昆同志也在座谈会上发了言。刘忠德、张君秋、孟伟哉和文艺界近400人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