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亿元村”党支部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亿元村”党支部的启示
祖智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涌现出了一批创造经济奇迹的“亿元村”。到1992年底,全国共有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亿元村”380多个。这些“亿元村”夺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亿元村”党支部给我们的启示是:    解放思想换脑筋,为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亿元村发展经济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福建石狮市新湖村,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党总支带领村民投身改革大潮,大胆解放思想,开辟了全省第一家村办工业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集体所有制集团公司,发行了全省第一家乡镇企业股票。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子,一举跃入福建省“五强村”之列。
全国著名的江苏江阴市华西村,从大胆破除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开始,大力发展村办工业,使农业“老样板”成为工业先进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接着又破除“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艰苦创业,加大投入,发展第三产业,使全村成为多业兴旺的明星村。    艰苦创业,在困难中求生存,求发展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亿元村”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河北省柳辛庄村1978年在石家庄郊区90个村中排名倒数第二,村里80%的户靠借钱买高价粮度日,集体背上了1.7万元的外债。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殷丙戍带领干部群众卧薪尝胆,艰苦创业。他们靠劳务输出还清了外债。用3000元铺底,买回塑料编织机,靠捡砖头垒起一个编织袋的厂房,然后逐年增加积累,办起了制鞋厂等。当鞋制品滞销时,党支部7名支委一人一辆自行车驮鞋带头搞外销,硬是把十几万元的积压产品变成了商品,使企业扭亏为盈。到去年底,这个村办起集体企业31家,年收入达1.5亿元,成为石家庄市第一个“亿元村”。
被誉为“神州第一屯”的吉林省四平市红嘴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原来是一个贫穷的生产队。当时的生产队长、现在的公司党委书记卢志民等同志1982年发现翻砂铸造是个短线项目,决定建个翻砂厂。没有厂房,就因陋就简地腾出几间破房就地改造;缺钱缺物,就发动群众集资集物焊了一座冲天炉;买不起鼓风机,就在乱铁堆里找了一台旧的修修补补。经过日夜奋战,不到两个月,简易的冲天炉就流出了殷红的铁水,生产出铸件,当年就盈利7万多元,使企业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这是“亿元村”的一个共同点。
福建晋江市的岭畔村,是闽南陶瓷的发祥地之一,唐宋时代陶瓷业就鼎盛一时,大批产品经“海上丝瓷之路”,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受“左”的影响,“陶瓷之乡”也搞“以粮为纲”,不但吃饭问题解决不了,每年国家还要返销4万多公斤粮食。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决定发挥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优势和传统的制陶技术优势,走“兴陶致富”的路子。他们立足村情,因势利导,鼓励群众多渠道集资,多形式办厂,多层次经营,形成了集体、联办、户办、中外合资“四个轮子”。当这“四个轮子”转到1992年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大关,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交通、通讯四通八达,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黄金宝地。他们利用本村优势,采取优惠政策,实行广泛联合,积极招商引资。去年以来,到窦店洽谈项目的外商络绎不绝,达100多家,签订意向书45个。他们还改造龙头企业,抓优成势,形成高效益。经过几年的努力,窦店村的服装厂、制药厂、建筑公司已成为龙头企业,是窦店的三大经济支柱。窦店本村土地资源不足,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他们决定到外省开发土地资源,现在已和黑龙江、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建立了联系。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走科技兴村之路
“发展经济,不靠科技,不靠人才不行”,这是浙江上虞市联丰村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1984年村党支部决定改革招工制度,打破乡村界限,面向社会招收了高中毕业生30人,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又将他们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培训,到1992年底,已先后委托有关院校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108名。他们还坚持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与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把企业作为科研的实验基地,背靠“大树”,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发展自己。如今在联丰村安家落户的外地科技人员4名,临时或专项性的科技顾问、科技人员达100余人,还有相当一批“星期日工程师”,为发展本村的经济贡献聪明才智。
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亿元村”的成功,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有个好的带头人。河南刘庄,原来也是个“方圆10里乡,最穷数刘庄”的穷地方。之所以成为全国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原因就是村党组织,注意加强自身建设,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在群众中的威信高。原党总支书记史来贺,40多年来,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他把“当干部要为群众谋利益,不光要劳动带头,吃亏也要带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1965年,他担任了新乡县委副书记,开始拿国家干部的工资。当时群众的平均收入比较低,他便把领到的工资全部交到队里,按村里的劳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分配大大超过他的工资额以后,他就只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里的高收入。正是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刘庄的党员群众奋力拚搏。
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四川什邡县静安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手里有了钱,不愁吃,不愁穿,村党支部办起了第一家村办报纸——《静安人》,刊登党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新人新事等,深受群众喜爱,促进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
广西玉林市的镇忠村投资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设立电视、录像、广播、舞厅、图书馆、娱乐室等。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老年人活动室等经常开展各项活动,大大丰富了各个层次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还定期出版专栏墙报、黑板报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并成立了42人的治安联防大队,对全村进行治安综合治理。通过这些措施,村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五好家庭、文明守法户等大量涌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使镇忠村到处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