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特点鲜明丰厚有益——读《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5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特点鲜明丰厚有益
——读《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
苗作宾
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是他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敏锐地抓住影响世界进程的两大环节——科学和教育,向全党全国人民大声疾呼:重视教育,重视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愈加充分显示出来。现在,李铁映同志作序、张健、吴畏同志主编的《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为学习、研究、实践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它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本书在论述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时候,不是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它放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加以论述,把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党的建设及干部队伍培养,教育与军事国防,教育与改革开放等等联系起来,这样就把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潮头,综观社会发展,科学地看到教育在当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这一特点,比较清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书中突出了邓小平同志这样的思想:“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的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树立起新的教育观,这是搞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本书在论述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邓小平同志是怎样在新形势下,根据新的情况,研究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工作一条重要原则。马克思是从大工业机器生产这个角度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现实性及其发展前景,然后才落实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上面的。邓小平同志正是从现代化这个角度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书中对邓小平同志的这些主张都有系统的阐述,指出新的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标机制及结合的形式,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实践这个问题,很有启示作用。
(三)本书许多章节以大量丰富的事例和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来论证、阐明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科学和正确,这对人们更深刻更具体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并运用它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他的一些思想、主张,来自实践,来自群众。本书作者大多熟悉教育工作,他们联系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工作实际,联系国外的有关事实,向人们展示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丰厚含义和基本精神,而不是作抽象的理论演绎。这正是本书的精彩之处。比如,要使人们深刻理解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的丰富内涵,必须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教育面向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要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新型人才,理解并把握从本部门、本地区、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与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关系,继承发扬历史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传统,立足现实与面向未来、开拓未来、创造明天的关系。
当然,我认为本书也还有不足之处:对小平同志有些重要观点,如“我们的真正优势所在”,“关键是人”,“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以及“学习马列提高四性”(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等等,有些章节虽也涉及一些,但缺乏集中系统的论述。对有些问题,如人才培养,小平同志论述很多,他既讲过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性,又讲了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千百万新型的合格的高质量的劳动者的意义。书中有关章节对前一点讲得很多(这是很必要的),而对于后一点(从人才这个角度)则阐述得不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