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苏州农民乐意当“老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6
第2版(经济)
专栏:

  苏州农民乐意当“老乡”
诸雄潮
人民路是苏州老城里最长最宽的一条路。这条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延伸,早已和吴县县城联在了一起。延伸部分道路两旁的建筑,无论是外观式样和内部装潢,比之老城,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高楼,矗立在路旁,默默无语,却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在苏州,城乡差别已经被这些耸立的高楼填平了。
为许多地方所羡慕的“城里人”,在苏州并不高人一等。苏州乡镇工业极为发达,乡村中80%以上的人家至少有一人在乡镇企业工作。乡村人均收入两千多元,比之城里人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农民人均44平方米的住房,则是人均住房面积8.6平方米的城里人不敢想象的“下世纪梦”。
苏州城乡差别的消失并不单单体现在票子和房子上,农村生活的质量也迅速赶了上来。在苏州乡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已经用上了自来水;许多人家装上了卫生设备;不少农户安上了煤气,告别了使用千年的灶头。全市166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室。文化站的设施配套与城市相仿,有的娱乐设施档次比城里还高。闲暇时间要到城里游玩,也很方便。在苏州,十多户人家中就有一家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发达的公路网可将人们送至每一个乡镇,和近九成的村庄。至于教育质量,作为“状元之乡”的苏州,农村高考生的成绩也决不在城里考生之下。
十年前有着巨大诱惑力的“顶替”,在苏州农村早就成了一件无足轻重的礼物,可取可弃。1983年,吴县光福镇的一位农妇,让她喜欢的次子顶替了退休的丈夫。十年过去后,在农村的长子因为进了乡镇工厂,攒下了不少资金,已经独立门户,开办了自己的工厂,现在早已是房子、厂子、车子“数子登科”了;而在上海城里的次子,因为无房,现在还是茕茕一人。农妇叹道:“本想成全他,没想到反耽误了他。”
这位农妇的长叹决不是个别现象,“农转非”在今日苏州已称不上“紧俏”两字。苏州郊区虹桥村的农民,因征地集体农转非。这些已经农转非了的农民,大都愿意留在乡村工作,每次动员都不肯离开。这不仅是因为乡土难舍,更重要的是因为乡镇工厂机制活,收入高。当问起他们为何对当“城里人”兴趣不大时,信息灵通的农民笑着,半是回答,半是反问:“发达国家的富人是不是也住在郊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