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尊前谈笑人依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3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尊前谈笑人依旧
周思永
在毛泽东留下的诗篇中,有两首是答赠他的中学同学、挚友周世钊的。
其一是:《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这首诗的背景是:1955年6月中旬,毛泽东横渡湘江,并由程潜、周世钊等陪同登岳麓山。毛泽东回京后,周世钊曾寄《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等诗求正,诗中有“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之句,10月4日,毛泽东赠此诗作答。诗中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也洋溢着一种看江山无限、喜故人无恙的旷达襟怀。
其二是:《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诗写于1961年。同年12月26日,毛泽东68岁生日那天,他给周世钊写了一封信,正可作这首诗的注解。信中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此诗此信,都反映了毛泽东晚年时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而他与周世钊的友谊,也正和湘江碧水、岳麓云岚、少年怀抱、壮岁诗情等紧紧交织在一起了。
毛泽东与周世钊初识,是在1913年春。他们一同考入湖南省立师范学校。这时,毛泽东20岁,周世钊16岁。1920年3月,毛泽东从北京北长街99号给周世钊的一封信中说:“我现在觉得你是一个真能爱我、又真能于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
漫长的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把两位好友分开了。他们不断互相思念。1936年毛泽东曾自延安写信给周世钊,介绍抗日形势;周世钊也曾数次寄信延安及重庆给毛泽东。1946年,周世钊写了《书愤》一诗,以后曾寄给毛泽东。
人世纷纷粉墨场,独惊岁月去堂堂。
沐猴加冕终贻笑,载鬼同车亦自伤。
卅载青毡凋骏骨,九州明月系离肠。
烟尘满眼天如晦,我欲高歌学楚狂。
诗中的卅载青毡句,表示了教书30年的感慨,九州明月句,表示了对毛泽东的思念。毛泽东1949年在复信中说:“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这是解放之后毛泽东对故人的慰勉,也是对周世钊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肯定,他曾一再对周世钊表示:“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
解放后,毛泽东和周世钊曾会见38次。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信有21封,其中两封各附诗一首。周世钊寄给毛泽东的信和诗就更多了。这些年的交往中,他们曾一起划船、游园、观剧、看电影、登山、游泳(周世钊在船上)。毛泽东也常邀周世钊一同吃饭。他们有时是在天安门城楼上短暂交谈,有时是推心置腹地深夜长谈,谈话涉及政治、时事、哲学、宗教、文学、诗歌、历史、教育等各方面。
1976年4月,周世钊逝世;9月,毛泽东逝世。他们绵连63年的友谊,到此以同年告别人间而写下一个句号。毛泽东这样一位领袖人物,在他和周世钊的交往中,坦露出普通人的一面,他是这样的真挚,这样的谦和,一言一行,都从对方着想。因此,毛泽东与周世钊之间的友情,不仅仅是两个同学之间的相知相许,它更从一个侧面衬托出毛泽东这位一代伟人、一代诗豪的身影和他敞开的心,因之也就长久地为人们所传颂和怀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