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为大规模建设积累资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4-20
第2版()
专栏:

为大规模建设积累资金
周作新
关键何在
第三造纸厂开始讨论生产计划了。
今年讨论计划的关键问题在一月初总结去年工作的时候就发现了——因为质量不好,曾影响全年少生产两万多吨纸。据上级和用户的意见,纸的毛病是“松软起毛,印像不清”“包装不严,纸被浸湿”。
“包装不严”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松软起毛”可纯粹是技术问题,于是去请教苏联专家。专家给指出两个努力方向:一个是改进设备;一个是固定药料配合比。
这两个办法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设备原来就有,因为工人不会用、怕危险,早就拆掉了;药料的配合比也是因为想摸索出质量规律来才不断更换的。自然,专家的话是不会错的,问题在于怎样把工人发动起来。所以在一月十日的党委会议上,确定进行今年“三大任务”的教育,深入地发动工人。
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
三大任务每一项都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然而也有部分工人还有着一些糊涂思想。有人说:“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发展重工业,和咱造纸厂关系不大!”也有人说:“咱们照样生产,按期完成任务,五年计划拉不下咱们!”还有人说:“要是把咱们厂子大修一下子,我才算参加经济建设了呢!”针对这些思想情况,报告员开始讲了:“请大家看看事实吧!”去年一年,由于水泥袋纸质量不好,损失的水泥够修一条由哈尔滨到北京的水泥马路;新闻纸就更糟,院子里堆得满满的,都是质量不好卖不出去的。报告员说:“水泥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必需材料,可是由于咱们的过失就给损失了这么多!国家拿出资金让咱们生产,咱们给积压起来不能流通,国家就得再拿资金维持咱们生产。……如果我们不积压,国家拿这些资金去建设好不好呢!”大伙说:“噢!那么说咱们是扯了经济建设的后腿了!”报告员又说了:“从积极方面说,如果我们产品质量好,卖的快,国家资金积累的就快,我们才算是真正地参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人这回都明白了,“原来关系在这儿哪!”大家越讨论越觉得有理,情绪也越来越高。
一封“不得劲儿”的信
二月上旬,领导干部正在第五车间重点试验提高质量工作的时候,青年团委员会突然接到由北京“中国青年报”来的一封信,说他们开始用第三造纸厂生产的新闻纸印刷了,可是纸的质量太坏,……由于纸张不好,印刷不清,就会妨碍千百万青年的进步。团委会向党汇报了这封信的内容之后,党委书记说:“拿到第五车间去宣读,借此教育教育大家!”车间团总支书记刘格南刚刚念完,工人的脸都像被巴掌打了似的红起来,特别是青年团员们(这个车间青年工人占绝大多数),马上就开了个大会,大家吵成一片,说:“咱们都是青年团员,大家要不要求进步?因为我们生产不好影响千百万青年进步,还算得什么团员!”每个工人要求提高质量的愿望像烈火一样地烧了起来。
然而,火上浇油的是,隔不两天,又出了一件大事:二月十日、十三日、十七日的“中国青年报”来了,紧挨着的三天报纸,只有十三日(因十四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三周年,这天报纸登载了领袖像)的报纸没用第三造纸厂的产品(工人们都能认出来哪是本厂产品,哪是别厂产品),这回大家更激动了,有的团员跳起来说:“我们厂生产的纸竟没有资格印自己领袖的像片,该多可耻!”大家动脑筋,讨论计划
大家的劲头都鼓足了,领导上就开始把生产计划指标拿到车间里去,并指出关键所在,公布了课题。当天就有十一名工人报名抢去了解决质量的课题。张亚东说:“今年找窍门为的是给五年计划扎根!”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从车间主任到工人,每一个人都成天在琢磨“窍门”的来路。苏联专家指出的利用原有设备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想了起来。不两天,光泽机安上了,精磨机安上了,除渣机、蒸汽管……都从仓库里翻了出来。这个车间的抄纸机原来没有冷缸,他们就把蒸汽滚改成冷缸。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大家正在讨论怎样消灭黄疙疸、黄白道问题时,车间副主任王兴周刚说了一句:“把那边废铁堆里那个喷水管安在铜网上许能行。”团员商国政马上跳起来就要去取。大家告诉他不许破坏会议纪律;可是没过五分钟,他借口上厕所把它取回来安上了。把大家弄得又想批评他,又想表扬他。就是这样,几天当中就出现了窍门三十多件,一边找窍门一边就解决。真是立竿见影,质量逐步提高了,几天的工夫,第五车间的质量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第五车间的捷报公布之后,其他几个车间更着急了。第二天,第四车间的工长陈元就把第五车间的工长娄殿芬找去,向第五车间学习经验,第三天就动手安机器,第四天质量也提高了。随着三车间、二车间、一车间都跟了上来。各个车间又找出了许多新窍门,几天的工夫,全厂就出现了大大小小二百四十几项合理化建议。
反对官僚主义,按合同办事
合理化建议提出了这么多,其中自然不全是车间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过去质量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原材料不好,验收制度不健全,化验也不细致,往车间发的时候也马马虎虎,材料规格经常变换,影响药料配合不能固定,这就应该由供销科和技术检查科负责。自从学习苏联选纸法之后,劳动工薪科怕麻烦,暂时停止了计件工资制度,因而先进经验始终没推广。还有一些问题更直接牵涉到厂长。比如说以前拆掉光泽机、湿纸感光机、除渣机的时候,工人的理由是不会使,怕危险(当时确有两个人的手被湿纸感光机压伤过),但是厂长当时不是从技术上给工人想办法,而是只消极地同意工人拆掉。再如一些安全、福利设施等问题,本来都有条件,厂长只要勤于检查和督促就行,但是也没有做好。这些意见提到领导上,给领导干部又开了一下脑筋,“对呀!应该和反官僚主义斗争结合起来呀!”在领导干部的督促、启发之下,各科股也行动起来,他们不但都有了面向车间的计划,而且每个小组、每个人也都订出了具体保证措施。
但是光这样还怕不彻底,索性用合同固定起来!于是各车间讨论的生产计划和具体措施算第一部分,各科股的计划和具体措施是第二部分,再加上应该解决的安全、福利等问题,在三月十六日,全厂的集体合同顺利地签了字。接着全厂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班班日日双峰红生产大竞赛。(“双峰”指产量和质量。)
质量到底怎样了
三月十四日这一天,十三日出版的东北日报来到厂长室了,第一版的上半版全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的像片,印在报纸上既清晰又洁净。不知是谁提了一句:“今天的报纸不知是用了哪个工厂的纸?”经他这样一提,大家就研究起来了,有人说:“这是咱们出的!”另一个人说:“不会,咱们产品还不够资格!”厂长张炳耀也不相信自己的辨别能力了,“干脆问一问得了!”供销科长特地往沈阳东北日报社打了个电话一问,得到的回答是:“是你们工厂出的纸,希望你们能够保持住这个质量标准!”这回大家都高兴了:“我们的纸有资格印领袖像了!”这句话传到车间,工人们说:“别满足,咱们还要让印东北日报的纸向人民日报用的纸看齐。”(转载东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