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边疆英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27
第8版(副刊)
专栏:

  边疆英魂
周献明
前年,我为一部书稿的事住在拉萨一个宾馆。夜晚,高原特有的月光是那般皎洁,银光粼粼的拉萨河水好似并非涌动在它铺展的河床上,倒像整个儿充溢于天地间。隔河相望的八瓣莲山如同耸立在窗前。静穆中不由使人生起一种神圣的意识。白天听来的那故事陡然萦回于脑际。我于是从阳台踅回屋内,复又翻开桌子上那本死亡花名册,目光定定地凝望在死亡序列171号:
“邓兴华,八连,战士,男,汉,贫农,学生。1962年11月生,1982年1月入伍。三等功一次,嘉奖两次。1987年9月17日在执行运输任务中翻车淹亡,尸体未找到,故葬于西郊公墓。家住四川忠县石宝区咸隆公社,按因公牺牲处理。”
这本花名册是从汽车十六团洪政委处借来的。50年代初期进驻西藏以来,这个团已有193人的名字进入了这名册。西藏军人,牺牲本就够大的。而其居首者又数汽车兵。在和世界屋脊的这些司机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听到这样一句口头禅:“手握生死簿,脚踩鬼门关。”风餐露宿、高寒缺氧等恶劣工作条件对人体固然是一种摧残,而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死神了。现实是这般严峻和不可违拗,以至献身成了一种职业的特征和需要。眼前的这部死亡花名册即是明证。其中多数死者都非常年轻。十之八九又遭难于意外车祸。往往是青春的酣梦刚刚开始,一趟行车路还未走完,就在意外而难免的一瞬间,变成异地他乡的长眠客了。找回尸骨还算好,更多的则魂无归处。在西藏那些险山恶水的地段,类似邓兴华这种空坟真不难找见。人们向我讲述过许多这方面感伤而凄婉的故事。但毕竟,有着高尚情怀的战士们心胸是博大的,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们不怕付出一切。邓兴华正是这样一个以生命去殉职的好战士。也许正由于此吧,战友们对他的去世才那么悲痛欲绝、难分难舍。不惜辛劳找寻他的尸体,最后不得已时又只好以空坟作为纪念。
要论战士们对邓兴华的祭悼,更集中表现在他们对其遗孤莎莎的态度上。
兴华罹难时,莎莎只是刚足月的婴儿。她自然从未见过爸爸。当她依偎在妈妈怀抱千里迢迢来到部队时,叔叔们正忙着在数百里之外的尼泽河畔寻找爸爸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啊!10月的河水已是冰冷刺骨。身着皮袄仍寒颤不止的战士们,需要沿着鸟兽般的小径,下到陡峭的河床去,在乱石蔓草淤沙中依次翻找察看,遇到浅水处还得下河摸索,几乎要把整条河筛滤一遍。与其说他们用眼和手在找,不如说是以心在呼唤:兴华战友呀,你在哪儿啊?知道吗?我们看你来了呀!回答他们的只有冥空呼啸的寒风和咆哮而过的河水。当然莎莎终究没能见到爸爸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永久的遗憾。
然而,莎莎却获得了最高最好的报偿。这便是温馨的爱心,诚挚而炽烈的人间真情。
为了年幼的下一代,一个捐款活动悄然开展起来。先是兴华本单位,你八块,他十元地凑。很快,别的连队战士、军官,闻讯后也自觉加入这个行列。总共集中了570元钱。款子数目不大,但这是爱的凝聚,情的象征,即便金子也无法买到的啊!他们计算好了,570元,五年定期存下来,怕要翻一番,政府每月按规定还发给孩子75元抚恤金,逐月储存。两笔钱连本带息再一相加,数目也就很可观了。到那时,不光莎莎中小学的费用有了着落,即便进大学堂也不用犯愁了。能说这不是一个创造、不是“希望工程”的生动体现么?看戍边为国的战士们,他们的胸怀是多么宽广,思考的又是何等深远啊!他们又给莎莎换了名字,改“莎”为“萨”。这样,将来孩子长大成人,她便会记得,她不是没有爸爸,她的敬爱的生父是在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工作中殉职的。那里,还曾有过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她可亲可敬的叔叔们。那方给她童年、青年以至整个人生注入过美好、纯真、爱恋的土地,随之也就成了一块如诗如梦的圣地了。
萨(莎)于今已近7岁。不用说,已是个身背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的“小儿郎”了。希望之光,照耀如锦前程。而此刻,拉萨之侧的那座空坟,头顶着东方朝阳,清风絮语中,分明述说着一种遥远而切切的期待。
你的期待定会得到回应的。其实,回应你的又何止一个萨(莎)、几位战友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