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走出“胡同”天地宽——评述北京小型商业的“国有民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30
第1版(要闻)
专栏:

  走出“胡同”天地宽
——评述北京小型商业的“国有民营”
本报记者赵兴林
北京市深化商业改革,目前已有4000多家小型零售商业走上“国有民营”之路,成为流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企业“国有民营”的特征是,房产国有,设备租赁,自筹资金,个体经营。
近年来,北京市大中型零售商业相继登上“四放开”之船,购物潮涌向大型商店,小店职工颇感失落的惆怅。小商店固然存有经营呆板、资金紧张、库存积压、负担过重等不利因素,但遍布城乡的7000多家独立核算小店,所经营的油、盐、酱、醋和日用百货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商店与大商场是辉煌与平凡共存。
小商店如何走出困境?去年,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批示改建而成的“西四小吃胡同”,通过拍租,引进名人、名吃、名店,创造出“国有民营”成功经验。“西四小吃胡同”是在原西四小吃店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北京小吃,本是首都风土民情的一大特点。这几年各种菜系涌进京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西四小吃店“国有公营”时,年创利润不足20万元。现在“国有民营”红红火火,140多个风味小吃品种,已成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而且年上缴租赁费160万元。它的成功经验,给全市小型零售商业带来了转机,也给25万名职工带来了希望。
纵观北京市这批“国有民营”企业,多是通过租赁、承包、办连销店等形式实现的。不管什么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企业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直接引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机制,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率先一步的海淀区蔬菜公司33家门店,实行个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风险共担,有效地克服了以往负盈不负亏的种种弊端。店主自筹资金,随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变化,扩大经营范围,延长营业时间。短短两个月,33家门店全都扭亏为盈,区公司一年可收回租赁费28.5万元。
企业“国有民营”,不仅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也使企业经营突破了计划体制下保市场、保供应为基本目标的行业分工和网点布局。在这方面,西城区一些副食店办连销经营和专递服务,经营品种由几百种增加到几千种,店内还增添家电维修、居室装潢、电话订货、质量跟踪等服务项目,已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有效手段。
“国有民营”另一成功经验是:长期听命于上级主管部门指挥的企业领导,而今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企业职工收入与经营效益直接挂钩,有效地调动了经营者积极性,提高了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房山区供销社将26个基层社合并为14个,企业合并,压缩了管理人员,发挥了规模优势,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办三产、办实业,经营业务涉及广告、养殖、化工建材、木材加工等。随着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200多家连销网点应运而生,月销货额达到1.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据经济界人士分析:小型商业走“国有民营”之路,有其客观必然性,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性。但是,北京市尚有3000多家小企业,仍在彷徨、观望。一些有识之士疾呼: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适者生存,反之遭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