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海峡隔不断手足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4
第4版(要闻)
专栏:宝岛行①

  海峡隔不断手足情
本报记者 保育钧
编者按 应台湾中国时报邀请,自12月1日到8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保育钧率团首次在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从台北到宝岛最南端的垦丁,行程千里。《宝岛行》专栏,记述的是这次访问的见闻。
                     
“一路辛苦了,欢迎你们”等候在台北桃园机场卫星厅门口的《中国时报》的同行们,老远地向我们伸出了双手。同我们一样,他们也十分激动,十分喜悦。
我们不是首次访台的大陆记者,却是赴台的第一个人民日报访问团,心情是激动而复杂的。宝岛台湾本不遥远,距福建最近处不过一百三十公里,人为隔绝几十年后,心理上的距离拉大了。近几年,有了一定限度的人员往来,由于不能直接“三通”,不得不绕道而行。所幸有现代交通工具弥补,从香港起飞,七十分钟就到了台北。促成此行的中国时报的同行们,以热情的接待和周到的安排,使彼此心理上的隔阂顿时缩小了许多。不到半小时,入境、过关、提取行李等手续全部办完。从此,我们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愉快而有意义的访问活动。
十二月一日起,我们在台北活动两天,以后便赴南投县日月潭观光,到阿里山看玉山日出,经嘉义市到高雄参观加工出口区,六日傍晚赶到屏东县恒春镇的鹅鸾鼻半岛,住在台湾最南端的垦丁植物园,再往南便是巴士海峡了。七日晨从垦丁北上,沿一号高速公路经高雄、台南、台中返回台北,千里之遥一日还。除台北外,所经之处最多逗留一天,虽说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却也深切感受到两岸之间的手足情谊。
不说沿途风土人情、城乡面貌了,那跟大陆的沿海地区十分相似,只不过城镇人口更多些,商店招牌更拥挤些,夜间灯火更辉煌些,街上车辆行人更热闹些;也不说饮食文化、生活习惯了,那也跟闽南和潮汕地区相类似,通行闽南话、潮汕菜,但正式交谈还多用国语(普通话)。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访问,而且又不是首度访台的北京记者,我们一行五人,连同陪同的中国时报同行,无论走到哪里,接待单位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新奇,有些单位甚至连谁是大陆记者,谁是台湾记者都分不清。经解释和分辨,双方都会心地一笑:本来是一家人嘛,何需细分彼此!
在台北市大理街一百三十二号时报大楼里,我们先后结识了中国时报集团的四十多位同行,上至董事长、发行人、社长、总经理、总编辑和副总编辑,下至编辑、记者和工人,大家谈得都比较投机。分歧不是没有,但大家都感到,分歧之外还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共同语言。这几年,台湾新闻媒体采访大陆的人次很多,他们对大陆新闻机构的了解,超出我们的意料。因此,拜访变成了我们主动打听他们的工作和经营情况,主人侃侃而谈,甚至连平常不轻易向台湾同行透露的经营诀窍也无所保留。早就听说时报集团和联合报系竞争激烈,原不准备向时报提出参观拜访联合报的要求,现在看到他们那么热心,便试探性提出“可否安排我们去联合报看一看”“可以,”回答得很干脆“我们马上联系。”“可否去看一看中央日报”答复同样干脆。应当感谢主人的大度和联合报、中央日报的通达,他们都表示了欢迎的态度,我们顺利参观了这两家报社。
联合报不仅接待了我们,而且没有拒绝时报记者陪同参观。让竞争对手陪同客人进入本社,这在日本和韩国的新闻界是很难想象的。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熏陶出来的炎黄子孙,见解可以不同,面子和手足情谊终是摆不脱的。到中央日报参观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老总”们正和编辑们埋头编稿,见到我们来访,“老总”们放下手头工作,握手问好,互换名片,领着我们在编辑部走了一遭。终究是分隔时间太久了,彼此都显得有些生分。“长相知,不相疑。新闻媒体影响舆论,要使两岸人民互相了解,媒体之间恐怕还得多一些交流。希望今后咱们两家党报之间有些往来。”记者作了这样的提议,中央日报的老总们含笑点头,表示赞同。
我们到达台北不久,几位前些年在北京相识的老朋友,闻讯赶到宾馆寻找我们。由于活动安排得很紧,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往往让他们扑了空。我们实在过意不去,他们都表示理解,说“你们多看看,来日方长,今后会有更多接触机会的。”正在北京朝阳区筹办食品厂的罗女士,最近回到台北,听说我们到台,非要请我们吃饭不可,我们实在安排不了,她特地在我们离开台北之前的清晨赶来陪同用早茶。她意味深长地说“两岸多来往,多了解,我们在北京办厂也可以更顺利更放心一些。”有个企业的董事长,从一九八八年起就来大陆联系业务,一九八九年四月还组织了一个五十多人的中小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受到有关领导的接见。以后,由于对两岸的经贸往来太热心了,曾一度受到台湾有关当局的严厉制裁,甚至连银行帐号都被冻结了,好不容易挣扎到今年,企业才死里逃生。他把记者视同亲人,几次和夫人抱着孩子来宾馆看望。问他这样下去怕不怕他坦然一笑,说“两岸三通,两岸统一,是历史趋势,做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家住高雄的李先生,是记者同事的一位亲戚,听说我们在高雄只住一晚,连夜赶到宾馆与我们见面、畅谈,开车领我们参观高雄市区和郊区,临分别时,他紧紧握住我们的手“你们来得太少了,今后应当多来”
是啊,在两岸交流中,目前还是台湾来大陆的多,大陆各界去台访问的少。但愿我们此行,能成为扩大双方交流,特别是新闻界交流的一个新契机。
(附图片)
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左二)向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保育钧(右二)等介绍情况。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