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哈医药” 一颗新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2
第2版(经济)
专栏:

  “哈医药”
 一颗新星
新华社记者张持坚
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4年来,每年实现的利润以29%的速度递增,每年上缴国家的税利以35%的幅度递增,1992年完成营业收入157701万元,实现利税15117万元,经济效益之好名列哈尔滨工业企业首位。
依靠科技追赶先进
哈尔滨医药工业起步较晚,在全国10个大城市中排行老八。
改革开放大潮使“哈医药人”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怎么办?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哈医药”的决策者们把目标定在“依靠科技追赶先进”上。第一步,抓紧“七五”后两年对企业进行大面积技术改造,重点改变“品种少和老、厂房设备破和旧、企业规模小和不经济”的落后面貌,力争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第二步,“八五”期间继续依靠科技进步上台阶,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随着技术改造的展开,公司新产品引进和开发的能力不断增强。氨苄青霉素、头孢IV号、交沙霉素和降压乐片等一批疗效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药生产出来了,把中药产品由传统的“丸、散、膏、丹”引向新的剂型——粉针剂,在国内外独家开发成功,被称之为“中药剂型的一场革命”。
经过几年不懈地努力,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企业的厂房基本上都达到GMP(国际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标准,主要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十几个主要产品或剂型的生产规模,已排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第三大制药公司,也成为哈尔滨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
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有12家企业组成。作为一个集团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如何把所属企业的单个优势变成整体优势,是他们在实践中碰到的课题。于是,他们大胆摸索,从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入手,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尽可能争取1+1>2的效果。
资金上也是这样。哈尔滨制药厂要上年产50吨“头孢IV号”这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但苦于资金不足,公司就统一筹措,结果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个项目就顺利地上马了。1991年,公司又将企业科技开发费集中起来,形成了1500万元的投入资金,用于承担生物工程技术系列产品研制的哈尔滨医药研究所的组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也改变了过去企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和薄弱的状况,由公司统一协调,形成“哈尔滨医药”的整体合力。
目前,公司不仅在海口、广州、深圳、塘沽、珠海等地建立了7个工贸结合的自营或联营企业,还在新加坡、泰国、加拿大、日本、美国设立了自己的外贸“窗口”,1992年出口创汇突破了1600万美元大关。
练好内功转变机制
为了革除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带给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的优势,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决策者们把功夫下在搞好内部改革,转变经营机制上。
首先是理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其次是建立起风险机制,增强职工的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公司彻底打破国营和集体、固定工和合同工的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定编、定岗、定标、定员、定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实行劳动组合制。三是打破“铁工资”,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建立起充分释放职工内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分配制度。
一系列的改革,为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公司遵循“股份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宗旨和目标,在不断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正努力实现新的发展规划,使公司真正成为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股份制企业。(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