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中国帖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3
第8版(周末)
专栏:

电视片《衡水三绝》——侯店毛笔、冀馆内画、宫廷金鱼,曾作为国际交流节目,令海外观众称道。但是,还有一绝便鲜为人知了,这就是“中国帖村”河北省衡水市的阎庄和它的孤本碑帖。
  中国帖村
孙焕英
阎庄是道地的阎庄,百来户人家一律姓阎,别无它姓。关于此庄的历史,有这样一段传奇:明代燕王(朱棣)扫北时,实行杀光政策,因而成片的村落在版图上消失了。只有一位姓阎的人,急中生智躲过了灭顶之灾,后来繁衍生息,复兴了村庄,因一律姓阎,便称为阎庄了。
阎氏家族,曾走南闯北以贩卖毛笔为业。用好笔,临名帖,使笔和帖结了不解之缘,因此,阎庄人同时也兼做卖帖的生意。由贩帖卖帖,又发展到自己刻版印帖。为此,阎庄人不仅遍访中原而且远走塞北江南,见碑就拓,见书(法)就求,且广交文友代为收集。至明后期,达到了鼎盛时期。阎庄刻帖究竟有多少种,我们已不得而知,据今尚健在的阎庄老人回忆,他们记事之时,村里尚有上千种碑帖。这个数字,远比我们今天书店里的全部碑帖甚至书法史的图录要多。
至解放前夜,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阎庄的笔帖业衰微了,而阎庄的名气也随之消失了。后来,又遇上了“大跃进”、“文革”以及因开河道全村迁址,阎庄的存版大量地毁弃。至不久前衡水地方的文物工作者发掘收集阎庄帖版时,发现它们都成了农家的切菜板、搓衣板、甚至带字的家具了。
尽管这是如此痛心的事情,但在今日尚余的百来种帖版,仍是一批极为珍贵的文物,令人兴奋。其中,不乏书法历史上的孤本,今略举一二。
晋王献之书《洛神赋》小楷十三行。晋王羲之及其第七子王献之,为一代书法高峰,史称“二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为其小楷的代表作。关于此件,今之史书作如是说:墨迹至宋头尾不见,只剩了13行,故俗称“十三行”,为贾似道藏,并令工匠刻石。今世存“十三行”版迹两种,一种为明代万历年间杭州出土的“玉版十三行”;一种为唐代柳公权作跋的“柳跋十三行”。拟前者为真迹版,后为摹本版。而今在阎庄收集到的一方“十三行”石刻(我们姑称为“石版十三行”),与上两种不同,它为浅灰色普通常用的碑刻石,高27厘米,宽25.5厘米。据说,此“石版十三行”较“玉版十三行”更像真迹版。原由有二,一、中国刻碑以石刻为尊,这一点,从南阳汉画石到西安碑林各家到北京现有的御笔碑,都可说明。贾似道不至于不懂这一点。所以,玉版不会是贾似道所为。二、石版比玉版字迹模糊得多,年代要久远。作为“十三行”第三种版本的阎庄的“石版十三行”可断定非阎庄人所刻。其一,它的年代要比阎庄人刻帖早得多;其二,阎庄人没有刻石的技艺、传统和习惯。此孤本“石版十三行”出自何处,仍是个谜。
唐柳公权书《兰亭序》大楷。柳公权传世之迹甚丰,然唯独不曾见此大楷《兰亭序》。阎庄的柳氏《兰亭序》(木刻版)为孤本,是无疑的了,它对研究“颜柳筋骨”和中国书法历史,也无疑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资料。此版高24.5厘米,其历史,至今也是一个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