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不尽铁砂滚滚来——中澳合营恰那铁矿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3
第6版(国际)
专栏:澳大利亚通讯

  不尽铁砂滚滚来
——中澳合营恰那铁矿纪行
本报记者史宗星
澳大利亚西北角的丹皮尔港,平均每两天就有一艘大型中国货轮起锚返航。船上装的,不是雪白的羊毛,亦非金黄的小麦,而是乌黑发亮的铁矿石。
大自然的“不公”,使中国境内的铁矿石越来越喂不饱越来越多的炼铁高炉。1992年,中国进口海外铁矿石2500多万吨,澳大利亚矿石占了近60%,其中550万吨是由“中澳合营恰那铁矿”提供的。
恰那,西澳州的一座小山,在今后的20多年,它和附近的另外4座山头,将从西澳州全部移到中国去,熔化在中国的炼铁高炉里。伴随着这个“移山”过程,中澳友好合作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1987年11月16日,“中澳合营恰那铁矿”协议在西澳州首府珀斯正式签字。它由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总投资4.2亿澳元,中方股份占40%,澳方拥有60%。在协议划定的24平方公里开采范围内,平均品位高达62%的两亿吨铁矿石,由中方“全部包销”。
从珀斯去恰那矿,乘飞机约两小时。凭窗下望,山峦起伏,呈红褐色。这里蕴藏着巨大的财富——铁矿石,光是品位高于55%的矿石就在300亿吨以上。恰那矿坐落在这片“沃野”的怀抱里。
恰那铁矿于1990年1月建成投产,该矿生产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而全矿只有60名工人,目前已达到年产600万吨的水平。矿上拥有两台液压铲、两台装载机、7辆运矿卡车,还有相配套的牙轮钻、炸药车、破碎机等。
最壮观的,要数那条世界上最长的铁矿石皮带传送机。它长达20公里,带宽1.05米,以每秒4米的速度运行,每小时最大输送量可达2200吨。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它随山势蜿蜒起伏,形成了一股永不枯竭的“铁石流”。
恰那矿的“神经中枢”,是个面积不大的中心控制室。它控制着矿山的全部运作系统。逻辑控制器系统执行自动顺序启动、过程控制和设备监测;系统间的通讯联络以光纤电缆和数据调节器完成;计算机系统能形象地提供图像显示、矿区摹拟图、数据输入和储存、状态控制以及打印报表。闭路电视系统则由安装在矿区各处的摄像机提供信息。
高度机械化,最新科技成果,加上训练有素和多面手的操作工人,使恰那铁矿形成了强有力的现代化作业方式。产量高,质量也有保证。
记者在恰那矿采访时,正值一个中国代表团在矿上考察。他们对这座国门外的合营矿山的评价是:矿山选点适当,经营管理有序,经济效益较好,为我国利用海外资源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恰那矿以澳方作为生产的管理者,中方投资者不介入日常生产事务。在中澳双方共同组成的“政策委员会”下,任命了一个“管理服务公司”执行矿山的设计、建设和生产经营。这样,就把恰那矿的生产管理同哈默斯利公司纳入了一个组织体系,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
作为新建企业,恰那矿实际上只砌了“半爿炉灶”,另半爿则“借用”哈默斯利公司原有的矿山设施。这节省了不少基建资金,初期建设只投入了2.8亿澳元,主要用在矿山剥离、挖运、矿石两次破碎和皮带传运上。而从矿山到丹皮尔港的近400公里铁路运输、港口装船、电力供应等,则使用哈默斯利公司原有设施。钱花得少,生产效率反倒提高了。
恰那铁矿在探索中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目前,合营双方正在筹集资金,扩建矿山,争取在1998年把年产量提高到1000万吨,让“不尽铁砂滚滚来”的景象变得更加壮观。
(本报堪培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