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把福利水变成商品水——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供水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5
第2版(经济)
专栏:流向市场的水

  把福利水变成商品水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供水工作纪实
司衍会阎盛霆李平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水多少年被作为单纯的一种福利的历史已经结束。水利由福利事业变成了水源供应商品化,水利事业企业化,水源保护、开发管理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全区水利事业出现了新的生机。
淄川同全国各地一样,在人民公社时期,靠劳动积累建立起的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十有八毁,有效灌溉面积由20多万亩减少到6万亩左右;每年枯水季节,有8至10万山区居民吃水困难,区、乡镇政府要组织数百部车辆远距离送水。
“干旱冲击”的不仅仅是农业和群众的生活用水,就连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也感受到了威胁。必须解决水的问题。黄家铺乡捷足先行,开发了三处水源,共新打机井4眼,修蓄水池3个,铺设输水主管道16公里,形成了日供水能力2000吨的一体化管理网络,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为了提高人们的用水节水意识,乡里专门成立了供水中心,负责管路的维护与保养,并实行供水收费制度。
以水养水能够真正得以实现,其关键是水变成了商品。谁用水,就交钱,天经地义。就乡镇企业而言,厂长不再为三天两头停水而操心、忙碌,交点水钱心甘情愿;老百姓知道水是靠巨额投资引来的,吃水交钱也心安理得。乡里的供水中心供水收费,一年下来,扣除折旧和消耗,还能挣下13万元,使供水的价值得到补偿,并不断积蓄着今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
很快,淄川区推广了这一经验。可是,就全区范围而言,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多头管水,水源分布不均,加上水利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水的管理混乱,更何况还有多年来形成的“水是天赐之物,人人得而用之”观念束缚。把水纳入商品范畴来认识,并付诸实践,在一个中等以上县域的范围,工作是极其繁重的。
淄川区制订了三年实现乡镇社会化供水的规划。供水工程投资多,他们动员集体、个人多方筹集资金,把义务工、建勤工集中起来调配使用。两年来新打机井30眼,建蓄水池40座,铺设了供水管网115万米,使全区23处乡镇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供水网络,合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3.6万吨,全区农村自来水率达90%以上,同时使350个乡镇企业的生产用水及2.8万亩农田灌溉有了保证。
水是商品,生产和经营水的就是企业。区、乡镇近30多处供水中心、公司,全部从机关分离出来,断了“皇粮”,形成了经营实体。他们以水为主,多种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仅23处乡镇供水中心,年收入就达6200万元,可实现利润320万元,加上多种经营收入,总收入去年突破了亿元,利润达到1000万元。到去年底,平均资产达到300万元,其中靠经营积累自有资产20万元。职工收入稳定,工作安心,水利行业有了自己较强的向心力。
社会化供水工程使淄川区66.7万人获益匪浅。淄川摘取了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区、山东省经济强区等一顶顶桂冠,“水”的功劳当排榜首。
把水作为单纯的一种福利还是作为商品?这是水利建设事业当中两种很不相同的思路。过去,水被当作单纯的“福利”,有其历史的原因,直到今天,在水利建设中也不能完全不讲“福利”的一面。但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水只有真正地商品化,水利事业才会有长远的发展实力,才能真正造福于千万民众。淄川的成功是一个证明。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