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菇田兴古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4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菇田兴古田
本报记者 潘帝都
汽车驶入古田县境,眼前的绿世界立时变了:路边田野上,到处是灰色的育菇阴棚,错落有致,蔚然壮观;各家各户的门前,晒满了金色的香菇、白色的银耳,一阵阵菇香扑面而来;公路上奔跑的车辆,或满载着菇、耳或运输着培育菇耳的材料……好一幅色彩斑斓的菇乡“油画”!
没有老本的状元县
古田县位于闽东北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香菇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适生环境。现今,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香菇百分之八十来自这里,香菇产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银耳产量已经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第一,菌类珍品竹荪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谁能想到,历史上这里并无种菇传统。直到六十年代,古田人对于种菇业的知识,还近乎是一片空白。六十年代末期,当地引种了草菇、蘑菇,产量很低。古田种菇业的腾飞是这十几年的事。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迪了古田人,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菇兴县”的发展战略,并为此颁发出一系列关于扶持种菇业的文件,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交通、科技、商业等部门也一齐为“菇”操劳,为“菇”奔忙。到八十年代,养菇业大张旗鼓地进入古田千家万户。
“泥腿子”菇棚创奇迹
一九八○年春天,城关南山脚下一位默默无闻的“泥腿子”成为新闻人物。只上过初中二年级的姚淑先迷上了银耳栽培术。作为菌类,银耳菌种历来在瓶内培养,它限制着银耳的发展,是专家们感到棘手的难题。能不能“花开瓶外”?姚淑先不迷信书本,他在各种栽培条件下进行实验,居然成功了,单位产量翻了一番半。这一技术迅速在全县推广。
古田农民的智慧得到弘扬。银耳的菌种能从瓶里移到瓶外,香菇为何不能从室内移到室外?大甲乡农民彭兆旺那颗不甘寂寞的心活泛起来。一天,街坊四邻都在讲一件“河面长菇”的奇闻,他去那河边实地考察,心头一动:只要有“高湿”环境,香菇就可回归自然!当年,彭兆旺一举创造出“室内发菌,野外长菇”新技术,古田菇业又上了一个台阶。
古田变菇田 菇田兴古田
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活力,使古田菇农对农业科技着了魔;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又使古田种菇能人灿若星河。今天,有一百多个专业科技人员、十三个民办科研所、四万多“土专家”活跃在古田县。全县有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种菇业,他们中有一千三百多个育菌大户。围绕菇业,县里成立了一百多家加工厂,年加工鲜菇五千吨,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港澳地区,并由此形成二十多家购销公司和万余人的购销队伍。
如今,农民口袋里的钱,有百分之三十七靠种菇,全县财政收入也有三分之一来自菇业。那些以培育香菇为主业的乡村,几乎家家都是“万元户”。去年,全县菇总产量超过六千吨,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出口创汇二千多万元。今年菇总产量预计可达八千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菇、耳产业,给古田带来难以预想的经济效益,也给古田农民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
(附图片)
古田东小区银耳场林泽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