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追赶太阳——记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追赶太阳
——记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
本报记者贺广华刘伟
屹立在地球之巅的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人们还记得,90亚运圣火采自西藏高原那炽烈的阳光,点燃圣火的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少女达娃央宗。
可是,为此付出汗水辛勤研制太阳灶点火器的科技人员却鲜为人知。而他们10多年来的默默奉献,不仅照亮了一次辉煌的体育盛会,也照亮了西藏光明灿烂的未来。
    投身“阳光事业”
《西藏国土资源》一书指出:西藏常规能源极其贫乏,迄今尚未发现大的煤矿和油田。千百年来,西藏高原人民靠点酥油灯照明,生活燃料用的是干牛粪、干草皮和木材,久而久之,大片的草原退化、树林日渐稀疏。但太阳却格外偏爱这片高原,西藏大部分地区年日照都在3000小时以上,辐射强度仅次于撒哈拉沙漠。
高原的阳光,有挡不住的诱惑。一群“不安分”的科技人员,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和在内地的舒适环境,毅然奔赴西藏,选择了造福西藏人民的“阳光事业”。
于是,在80年代初,西藏自治区科委大院多了一块牌子:太阳能研究所(现改为“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
没有技术资料,缺乏仪器设备,这些困难难不倒他们。要命的是人们对太阳的迷信和对太阳能的误解,而当时他们只有陈正荣、张捷等7个人!
1984年夏,太阳所千里迢迢把一批太阳灶送到某县农牧民家时,奉太阳为神明的农牧民竟视为不祥之物而拒绝使用:“怎么能让‘尼玛’(太阳)做饭烧水呢?得罪了神灵要受惩罚的。”
类似这样的情形太多了。那时候,价值300元一台的太阳灶优惠到50元也无人问津。就是在拉萨城里,也只有部分机关干部愿意试试。
太阳所的科技人员下决心要推广太阳能,这不仅是在西藏简单可行的能源利用方式,而且对西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比阳光更炽热
副所长张捷坐着一辆“老解放”去遥远的阿里搞项目调查。阿里,人称世界屋脊的屋脊,高海拔,罕有人烟,去那里一般都得数台车辆结伴而行以便相互照应。白天赶路,夜晚在车厢座位上打个盹,冻得直哆嗦;车子陷进沼泽里,费了3天功夫,捡来大堆石头外加一件军大衣才算幸运地弄了出来。跑阿里的司机们最怕最难熬的是寂寞,可张捷说:“我干的这行当本就是寂寞之事,但也是西藏农牧民最需要的事。”
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气候寒冷,冬季绝对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人们为了生存,烧掉了一片长达80多公里的红柳林。可是,树烧光了日子更不好过,阿里人痛定思痛,下决心搞太阳能。地委、行署下令规定凡新建居民住宅除库房外,一律建成太阳房;同时筹集资金建光电站。而今,令太阳所科技人员欣慰的是,阿里已建成7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取暖房,建成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光电站……
如今,太阳所先后取得了4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太阳灶等一批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该所因此被评为“七五”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
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太阳所人付出的又岂止是奔波的劳苦与大量的休息时间!太阳所由最初7人创业,现在已增加到30人,绝大多数是从内地自愿进藏的科技人员。他们长期以来被夫妻分居、父母儿女天各一方等家庭困难所困扰。马爱国的爱人在南京市工作,当地分房政策以男方为主,他每回探亲无处安居,“那日子过得像逃难似的。”小马这样对记者说。徐灿国1988年结婚,妻子在四川,至今仍不敢要孩子。而他们以及蒋仁岳等人都已过了援藏八年的期限,却依然身在高原。张捷如今已届不惑之年,仍孑然一身;身患多种疾病,依旧“浪迹”高原;她家多次联系让她调回内地,也都被她婉言拒绝。他们都是这样一种人,生命的目的,并非为了存在,而是燃烧发光。
    燃烧的生命绚丽的火花
太阳所科技人员在西藏的所作所为,用信佛者的话说是“无量功德”,用环保专家的话说是“造福后人的善举”,能源专家则评价是“因地制宜的绝活”。在阿里地区,那些世居神山圣湖间的牧民起初对光电十分隔膜。太阳能中心光电室的蒙建民不动声色地做了个试验,让围观的牧民用身子挡住光电板,灯泡就不亮了,而人一离开,灯泡顿时亮了起来。这下可引起了“轰动效应”,牧民们在惊讶之余,走出一位勇敢的中年男子,执意花半个牦牛的价钱买下了这个“稀罕”。
一天,太阳所倾巢出动,带着一台采光面积为两平方米的太阳灶,来到堆龙德庆县江嘎村,似乎像郊游那么悠闲地烧水做饭,村里人好奇地围观。不一会儿,一壶水烧开了;再过一会儿,几盘菜炒熟了。村里人觉得不可思议:居然还有不烧柴不烧牛粪就能做饭的。这可省了不少柴火钱呐!
这一招见效了。很快,江嘎村民便迷上了这玩意儿。27户人家,每户一个太阳灶,全部由太阳所免费提供。太阳所的年轻小伙子蒋仁岳乘机给村民们算了一笔帐:每户每月过去平均要烧6袋牛粪、每袋6元,一年要花432元;而用太阳灶,除少数阴雨天还要烧点牛粪外,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生活,既干净卫生,又省钱省力。
太阳所还给江嘎村送去了由硅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它在阳光下晒一天,储存起来的能量可供一两个晚上收看电视之用;安个灯泡用于照明,比酥油火亮堂多了。从此,太阳所的科技人员成了江嘎村民最尊贵的客人,群众打心底说:“太阳灶亚古都(好)!”
琼结县有个寺庙,喇嘛们看到当地群众使用太阳灶后,非常羡慕,恳求当地乡政府照顾了一台,放在殿前与佛像作伴。
1991年,尼木县实行封山育林后,柴火价格猛涨到500元一车,锅底烧的比锅里煮的还要贵。一时间,当地群众纷纷自发雇车上拉萨购买太阳灶。
如今,太阳能产品成了行销西藏各地的热门货。截至今年4月,西藏累计推广太阳灶近2万台,建成太阳能采暖房12万平方米,修建各类太阳能温室8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电池灯2300套,建成10千峰瓦太阳能电站一座,推广卫星地面接收站光电电源系统50余套,上述设施每年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在3万吨以上,年综合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而一项面向21世纪的宏大的“西藏阳光计划”正在实施中,其诱人前景激励着太阳能中心的科技人员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追赶太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