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推进国际经贸大通道建设——黑龙江省发展交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8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上台阶交通怎么办?

  推进国际经贸大通道建设
——黑龙江省发展交通纪实
张绍勤顾杰善
继1989年9月哈尔滨至哈巴罗夫斯克的国际空中航线开通后,1990年4月东宁至波尔塔夫卡的公路开通;1992年7月12日至9月24日黑龙江商船三次顺松花江而下,通过俄罗斯庙街出海口,经鞑靼海峡,到达日本酒田港;1993年6月1日哈尔滨铁路局又新增两趟国际列车直通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至此,以哈尔滨为轴心,以黑河、绥芬河为扇面,辐射省内外和东北亚,连接欧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陆、水、空立体的国际经贸运输大通道已见雏形。
逐步实现经贸与交通协调发展
1988年国务院放开边贸以来,黑龙江省实施了“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方针,积极顺应改革开放大势,不断开创沿边开放的新局面。1992年与1987年相比,全省地贸、边贸总额由3422万瑞士法郎增加到21.2亿瑞士法郎,5年翻了6番,出口总额由全国第12位上升为第8位。
地贸、边贸的飞跃发展,得利于国际经贸大通道的逐步建立,而一直制约地贸、边贸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因为大通道还不畅通。1992年春季,在中、俄、朝、蒙四国联运会议上,俄方提出在远东铁路局区内向我方发运850万吨货物,可哈尔滨铁路局只同意接受300万吨。原因是辖内仅有的绥芬河、满洲里两个铁路口岸至今仍是本世纪初中东铁路时的老设备,自1988年以来一直处于紧张堵塞状态,两个口岸年进出口过货量最大能力不过350万吨,对那850万吨的庞然大物怎能吞吐得了呢。
铁路运输能力饱和,车皮严重不足,每年积压货物都在1300万吨以上,大批进出口物资卸不下、装不上、运不出。建立国际经贸大通道势在必行。作为工作思路,省委、省政府1988年就提出来了,经过四年调研和实践,决策者拿出了总体设想:打通以哈尔滨为中心,北至黑河连接布拉戈维申斯克,东至绥芬河、东宁连接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满洲里连接赤塔,进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陆路大通道;开通哈尔滨至鲅鱼圈、大连两个港口和大庆经太平川至锦州港进入渤海的陆海联运通道;开通连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江海联运通道;开通哈尔滨至伊尔库茨克、汉城、新潟、阿拉斯加和香港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航班,把哈尔滨建成连接欧洲、北美、东亚和东南亚的国际航空港。
依靠地方和群众兴起修路热
全面启动和推进国际经贸大通道建设,是一项涉及全省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各个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地和各方面协同配合,同步推进。为此,省委、省政府首先把交通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在全省上下强化大通道意识,形成“要想富,先修路”的共识;提出陆水空一齐上,“谁建谁受益”,“谁有积极性就先支持谁”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交通的积极性。
在牡丹江市,凡修路的事,到市长那里没有行不通的。过去,这个市没有民航机场,1986年建起了能够起落小型飞机的机场。进入90年代,为把牡丹江市变成国际商贸城,他们决定在国家无力投资的情况下,自筹资金扩建机场。1991年下半年他们筹资5500万元,仅用178天完成了扩建工程。现在该机场已达到二级机场水平。
黑龙江省航运局从“七五”开始到1992年7年间共投资3.5亿元,使黑龙江水运船舶老旧、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得到改善,水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平均每年递增5.5%和3.3%。1992年水运外贸过货量达52.5万吨,国际航线过客量达21.3万人次。
几年来,从呼兰河畔到兴安岭脚下,在这4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到处一片修路忙。或建新路,或接通断头路,或打通卡脖子路段,目标都是为了推进国际经贸大通道建设。现在,不论在黑龙江省沿边开放的22个口岸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乘车或乘船到达省城哈尔滨直至全国各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