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八闽山海夕阳红——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7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八闽山海夕阳红
——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观后
卢祖品
参加在福州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节的16个剧目,除了话剧、歌剧、京剧,还有地方戏曲越剧、沪剧、闽剧、粤剧、川剧、锡剧、桂剧和评剧等等,将八闽山海,点缀得格外生动。
前来观摩的嘉宾都是戏剧行家,当中不少历届“梅花奖”得主。问起他们对本届戏剧节印象,都说不错不错,好戏连台,整体水平高出上两届。
笔者从头至尾观看了全部演出,获益良多:或者是剧情本身丰富深邃的涵量,或者是演员的出色表演令人激赏。获奖的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基本上体现了当前中国戏剧的高水平。
大型歌剧《张骞》是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的力作,雄浑激越,赞美的虽是凿空西域、开拓丝路的第一人张骞,实则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浩大气魄和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编剧陈宜、姚宝瑄呕心沥血,反复推敲,塑造了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历史人物形象。作曲家张玉龙汲取西洋歌剧与中国民乐之长,自成一家,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作了成功、有益的尝试。
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李大钊》获得成功。李大钊的生平事业是众所周知的,出场的角色多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名声显赫的大人物,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鲜明地表现出特定的“这一个”而非那一个。
越剧《西厢记》是本届戏剧节的压轴戏,轰动榕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本身就名震遐迩。1984年邓颖超同志题赠“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她们不负邓妈妈期望,对《西厢记》原先的某些场面加花点彩,割弃“光明的尾巴”,强调结尾的悲剧性,大大扩展了思想内涵。就其艺术的完美性和人物性格的美感力量,行家认为,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西方一流歌剧的水平。
其他许多剧目,诸如越剧《玉蜻蜓》,闽剧《拜石记》,漫瀚剧《契丹女》和粤剧《顺治和董鄂妃》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长演不衰。沪剧《风雨同龄人》,描写了一代新人的命运,加上主角马莉莉唱得声情并茂,丝丝入扣,观众无不热泪盈眶。
目前,市场经济对戏剧事业的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拜金主义短期行为比比皆是。戏剧不景气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来剧本难产,好剧本少;二是剧团缺乏活力。两者又都离不开钱。没有稳定的较好的经济效益,剧作家难以安心创作,演员不能全身心投入。金钱无疑是一种挑战,事业更是一种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大部分戏剧工作者作了明智的选择。
陈宜告诉记者,《张骞》写作、修改15年,他们剧团演出的其他剧目也大多如此。“十五年磨一剑”。歌剧排演需要大量经费,上级拨款不少,但仍不够开销。大暑天排练,演员每人只能发一根冰棍。主要演员每月收入也不过百把二百。但他们却创作演出了全国一流水平的歌剧。
承办一次经济投入很高收入很低的高雅文化活动,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思想仍囿于商业文化的圈子,是下不了这种决心的。福州市党政领导强调说:“我们常说要弘扬祖国民族文化。话剧、歌剧和传统戏曲是高品位的文化品种、民族文化的精粹,弘扬就得从此着手。因此,我们欢迎娱乐型的流行歌星,也欢迎高雅的戏曲演员光临榕城,一样的规格,一样的待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