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永远的深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4
第12版(副刊)
专栏:

  永远的深情
王柏仰
诗人贺敬之的诗歌深情、真切、质朴是众所周知的,但这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我和几位同学访问了贺敬之。
贺老对我们说,他出身贫苦家庭,1940年才16岁就到达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贺老回忆了毛主席在延安的一次讲话,他说主席的那次讲话,使他加深了对人民群众的爱心和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真诚的风格。
1941年底的一天,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同志全部集中在窑洞前的篮球场上听毛主席讲话,会是由周扬同志主持的。主席的讲演很精彩,博得阵阵掌声。主席用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说:“大家不要以为这里是大学院、‘大鲁艺’,比起人民群众,你们是‘小鲁艺’,人民群众那里才是‘大鲁艺’,你们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眼睛往下看,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那才会有作为的。”接着,主席又详细地讲述了《黔之驴》的故事,用寓言告诫大家不要虚有其表,要学会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的本领。
从此以后,贺老为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群众,更富有民族特色,在创作上更注意向民歌民谣学习。从1942年到建国前夕的作品中,如诗集《笑》和《朝阳花开》,在形式上汲取传统歌谣的优长;内容上大都反映解放区光明的生活景象和劳动人民翻身的欢乐。建国后,诗人更注意用心去歌唱,《回延安》是脍炙人口的诗篇;《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采访将结束时,贺老一再叮嘱我们说:“你们年轻人,要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教导,有了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艺术水平,这样,革命的文学事业也就后继有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