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如此文章“甲”天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4
第12版(副刊)
专栏:杂文随笔

  如此文章“甲”天下
李建永
一般地,在报纸副刊编辑收到的自然来稿中,杂文不仅量小,而且质低。不过,凡事常有例外。以我短暂的编稿经验,自然来稿中,来自沿海某县的杂文,不仅量大,而且质优。作为一个看杂文稿子的编辑,面对量大而且质优的杂文,能不把稿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我把这个喜讯告诉了部里的一位记者,他很不以为然,说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我于是有意识地留心起这个地方杂文的特点来。原来它一是全部油印(一般为小四仿体);二是题材广博(从言论到杂文所能包罗的,应有尽有);三是反应敏捷(当前热什么,便全方位、多角度地迅即反映什么);四是作者队伍庞大(来稿极少有重名重姓的作者,且篇篇笔法翻新,风格迥异);五是全县开花(许多部、局、科、室,均有来稿)。我童年时无来由地记住一首不知该算诗歌、民谣还是顺口溜的东西:“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苏杭,苏杭文章数我弟,我给我弟改文章。”世易时移,变化异矣。现在看来,前两句不得不改喽!
出于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我想起了与此无关的、报上曾多次披露过的一些“文混混儿”的“事迹”:他们广订天下报刊,将福建的文章抄下来寄往河南、甘肃、吉林,将黑龙江与青海的文章糅合起来投到安徽、四川、广东,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身首异处,谁还能识得丁是丁卯是卯呢;加之一律署个奇里古怪的假名,即使偶尔被人发现,也以为是作者故意化了名,一稿多投哩。“混混儿”们如法炮制,举一反三,将稿子天女散花纷纷散去,财源便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不过,没有根据,我不能信口开河地说这个县的杂文也会如此这般。但我想,将一些疑问写出来,总还是可以的吧?疑问之一,一个县果有那么多杂文高手吗?就大批的优质杂文来看,似乎“真有”是不成问题的。不过,我好歹也算个数年来一直读杂文、编杂文、写杂文的,对全国杂文的创作现状,心中自有一张明细分布了如指掌图——那里并没有什么小有名气的杂文家,更谈不上“那么多的高手”了。既无大面积的杂文高手,哪来集束发射的优秀杂文呢?难道这年头还真有隐姓埋名、遁居深山的仙人高士?可是通讯地址却又分明署遍了一县的若干部、局、科、室,并未见隐遁之端倪。疑问之二,假如这里真有三五杂文大手笔,且爱用各种化名著文,既能写言论,又会作杂文,既懂市场经济,又通孔孟老庄,既一面深沉郁勃,又一面轻灵飘逸,似这般旷世高才,却偏又不求闻达于世,专爱化名著文,未免令人费解。更令人费解的是,这里的杂文时有上品,足堪与当今杂文界之名家名作相媲美,不夸张地说,这类抢手奇货投到哪就能发在哪里,为何又偏偏一式多份地打印出来,盲目地散向各地报刊,致使同一楼层内的两家报纸、同一城市里的数十家报刊,常常同时收到同样几份散着油墨香味的此地杂文呢?如此不爱惜令名的广种薄收、狂轰滥炸,即或真为名家所为,也会让人轻看的。
不过,轻看由你轻看,杂文我自为之。坐在编辑部里,天天都能看见此地杂文仍在劲射,风头正健,俨如古小说中善射的英雄:劲装结束,兜弓搭箭,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嗖、嗖、嗖,便源源滚滚地射向了全国各地的大刊小报。
(作者通讯地址:《山西日报》文艺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