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国际比较问题答本报记者问时说中国仍属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7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国际比较问题答本报记者问时说
中国仍属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记者:近年来,一些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陆续发表了用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这些数据均大大高于按官方汇率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作为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权威部门,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这个问题涉及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问题,即国际比较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各国在进行国民核算时均以本国的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如中国用人民币,英国用英镑,美国用美元等等。因此,要进行国际比较,就必须将不同的货币转换成一种标准货币,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传统的作法,是利用各国的(官方)汇率,将不同的货币转化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货币,譬如说都换成美元,然后进行比较。假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5.59∶1,要将人民币换成美元时,只需除以5.59即可。目前,国际组织和有关研究机构大多采用这一方法来进行国际比较。该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特别是国际收支的结算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等都只能以汇率为依据进行。但是,该方法在用于经济整体规模的比较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对于官方控制汇率的国家来说,汇率并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因而不能准确反映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关系。其次,对一些低收入国家来说,由于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劳力比例不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较低,汇率受国内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汇率对整体经济的代表性较差。第三,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影响货币供求,进而影响汇率的因素也很多,如国际收支、国内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等经济因素和政局、投资、心理预期等非经济因素等。因此,即使在汇率自由浮动的国家用汇率折算,也无法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上述种种原因,使得在用汇率折算进行国际比较时,往往容易产生失真和变动频繁。因此,各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都在探索新的国际比较方法,以便更准确地比较各国经济的整体规模。货币购买力平价方法便是其中之一。该理论最早是在180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H·方顿提出的,但是,最初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才设立了一个国际比较项目来专门研究如何将购买力平价方法用于实践。
货币购买力是指一定单位货币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购买力平价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货币在购买力相等时的比率。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某种商品(如一双质量相同的皮鞋),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40美元,则在这种商品上,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2∶1。也就是说对于这种商品来说2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同样地,如果购买同等质量的一批商品和劳务,在中国用6万元人民币,在美国用4万美元,则对这一批商品和劳务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1.5∶1。而作为国内生产总值总的购买力平价,就是将按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成若干类,在每一类中选出若干个代表商品和劳务,然后加以计算。
从理论上说,购买力平价方法从货币实际购买力的角度,并结合各国的实际支出结果,较真实地反映出对比国货币的比值,克服了按汇率换算由于受国际收支、金融市场、出口战略、心理因素等不同原因造成的失实和变动频繁等缺陷。因而,国际比较的结果相对按汇率换算而言前进了一步,但还是优缺参半。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购买力平价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对国民核算资料的要求较高,这对国民核算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尤为困难。其次,该方法在进行加权求出世界平均价格时,是按各国的商品实际消费量加权的,因而大国、富国权数作用大些,而小国、穷国代表性就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在代表规格品的选取中,比较难协调由于各国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和商品质量等差别带来的矛盾。如同是理发,在中国和美国就很难实现同质。第四,无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价格扭曲问题,特别是价格管制和变相管制的国家。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开展25年来,已进行了六个阶段的工作,参加的国家也由最初的10个增加到80个。但是,由于上述缺陷,至今仍处在研究阶段,尚未正式作为国际比较的官方方法。
中国由于统计基础薄弱,还没有按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细项资料。价格统计也不全面。因此,中国还不具备全面参加国际比较项目的条件。
关于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研究,利用一些资料估算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应予以鼓励的,中国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祝愿他们在研究探索中不断完善国际比较方法。
记者:刚才您详细地介绍了进行国际比较的两种方法。您是否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掌握的资料,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经济实力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呢?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国内生产总值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综合指标。但是,越来越多的国际比较问题专家已经意识到,要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除了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性的指标外,还应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角度加以比较。根据我们掌握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尽管从70年代末,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基本上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乡差别大等原因,无论是从价值量的角度,还是从国际比较中常用的实物量角度考察;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科技、社会、文化、环境等状况考察,目前,中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第一,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
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在逐步增强,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938亿元,按当年官方的平均汇率换算为4586亿美元,居世界前10位。可是,按人均计算还不足400美元。即使剔除汇率换算法的不合理因素,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居世界的后列。
第二,城市化程度不高,农业所占比重大。
从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来考察,中国仍属于低收入国家。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一直致力于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一大批大中小城市。但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些成就是不够的。我国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核能、宇航等世界高科技和刀耕火种等原始耕作技术并存,繁华先进的都市和一些贫穷落后农村的反差鲜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大比重,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低。
第三,居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生活质量有待改善。
改革开放的推行,使我国城乡居民得到巨大实惠,现在除少数一些地区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已向小康水平迈进。但是,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距离。
1.从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6%(其中城镇53%,农村6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按恩格尔定律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档次,我国还处于勉强度日的水平。
2.从三大营养物质看我国居民的生活状况,目前我国还处于热量补偿阶段。根据联合国1986—1988年有关资料整理,我国人均每天卡路里供应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世界营养水平的改善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增加,而我国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较低,营养的改善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80年代末,我国居民来自动物性食物热量及蛋白质比重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肉类、蛋类消费接近中上收入国家水平,奶类、水产品分别只及中等收入国家的20%和33%。
4.居民居住条件还较差。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供了可能,改革开放以来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人均居住面积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居民住宅的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更差。
第四,我国教育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较低的人口素质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这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只有1.4%的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成人文盲率高达15.9%。面对如此庞大的文盲大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任务之艰巨、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至于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虽然有些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生物技术、超导技术、高能物理等一些基础领域,但大都局限于实验室阶段,向生产领域推广还有很大的困难,更谈不上大规模地组织生产。在科研和应用的衔接上存在科技断层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改善。
第五,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生活服务水平较差。居民无论在日常生活起居,还是外出旅游、文化教育、社会福利都还很不方便。199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7.2%,从业人员占当年社会劳动者人数的18.8%,是世界上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
第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199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为6675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890元,前者是后者的7.5倍。1990年居民消费水平上海为1908元,而贵州仅为445元,前者是后者的4.3倍。目前我国1903个县中还有520多个贫困县需要国家财政扶持。之所以造成国际舆论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出现错觉,主要是因为国外来华人员接触的大都是我国生活水平较高,经济、交通发达,文化素质高的地区,而对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了解甚少。
当然,我们坚信,将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会真正走向世界前列。到那时,我国也不会构成对邻国的威胁,相反,它可以更有利于与近邻国家和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