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营造高层次的艺术空间——深圳大剧院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营造高层次的艺术空间
——深圳大剧院巡礼
本报记者王德颖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室”,这里的每一件事物都带着某种“试管态”,无论你从哪方面进行考察,都不难找到相对理想的范本。
我们这次调研首先选择深圳大剧院,即是想从这个现实的“文本”中,读到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艺术生产)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流行色”与“高格调”
深圳大剧院的建造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把时间再推前数年,在这座现代化城市的风景线上,你看不到惯常的文化景观:大学、图书馆、大剧院……伴随着深圳飞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是它的发达的商业性文化,如大型游乐场、豪华歌舞厅、夜总会以及打工仔们自创的“大家乐”舞台。消费文化和“普洛”艺术一度代表了特区文化的“流行色”,构成了深圳文化市场的主要内容。高雅艺术似乎与深圳人无缘。
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最基本的衣食住,到较高级的文化娱乐,再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链”,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损害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态平衡”。富足的深圳人早已不满足于自娱自乐的“卡拉OK”,他们要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去享受高品位的艺术!
1985年,深圳市政府从并不宽裕的建设资金中拨出一亿元专款投建深圳大剧院。用这么大的投入建造一座剧院,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这无疑是富有开拓精神的深圳人的又一个创举!
大剧院几经波折,在风风雨雨中矗立起来了。这是一座大型宫殿式建筑,通体用浮珐玻璃装饰,伫立在绿树如荫的荔枝林中,显得高贵典雅,富丽堂皇。
大剧院不仅造型优美,环境幽雅,而且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它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舞台、灯控装置和电声系统;主剧场和音乐厅可以同时举行大型的歌舞剧演出和交响乐演出;后场有各式的化妆间和排练厅,另设有画廊、沙龙和咖啡厅……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设施,深圳大剧院都是国内一流的。
深圳大剧院的建立,改变了特区文化的“流行色”,为文化市场增添了“高格调”,使艺术生产跨上了新台阶。
中外艺术家的殿堂
建造大剧院的初衷是让它成为这座开放性城市的象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津梁。
在大剧院的上方,建造者别出心裁地竖立了十四根旗杆,深圳市民们只要看到上面升起外国的国旗,就知道又有一个国家的艺术团来深圳演出了。从1989年5月大剧院试启用至今,已经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在大剧院成功地进行演出。他们给深圳人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带去了对开放中国的美好印象。只要谈起大剧院,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艺术家们便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盛赞这座艺术圣殿。
只有民族化,才能国际化。大剧院也是向海外展示东方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窗口。199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这里举办了首届“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开辟了中国剧院办艺术节的先河。而这个艺术盛会的主旋律即是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一台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剧目不仅深深打动了深圳观众,还吸引了海外同胞。艺术节闭幕不久,两台民族舞剧《阿诗玛》和《月牙五更》便双双被邀请到台湾和香港演出,给海外同胞带去了民族文化的清风。
深圳大剧院作为严肃艺术的“圣殿”,受到中外艺术家的交口称赞。中国芭蕾舞团团长激动地握住总经理王玉成的手说:“感谢你们为传统的高雅艺术创造了一块乐土,从你们这里,我看到了中国舞台艺术的希望之光!”
塑造审美大众
马克思在论述艺术生产的规律时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深圳人建造了大剧院,大剧院也从多方面塑造着深圳人。
步入剧院大厅,便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高层次的演出,还可以去画廊欣赏各种风格的绘画,到名著书屋同古今文学家“交谈”,在文艺沙龙探讨艺术……深圳人把大剧院当作“缪斯神殿”来膜拜和追求。
“培养观众”,这是深圳大剧院的一个宗旨。剧院管理者非常注重提高观众的艺术修养,训练他们的艺术感觉。
耳朵的对象是音乐,“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处在港台文化的包围之中,深圳人对流行歌曲耳熟能详,但多数人不知交响乐为何物。深圳乐团在剧院音乐厅的首场演出,听众只有40个人,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只有40个“知音”,且其中不乏附庸风雅者。演出其间,有的听众来回走动,有的则大吃大嚼,最令人尴尬的是,有些听众只要看到乐手们的弓子一停,就噼里啪啦乱鼓掌。
能责怪听众吗?他们不懂交响乐,但他们向往这种高尚的艺术。王玉成总经理告诉我一件事情令我十分感动。音乐厅规定一米以下儿童不能进场,一位孩子母亲就去乞求服务员,她说:“我们这一代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孩子不能不懂音乐。”听了这些话,你能说什么呢?
针对深圳观众缺乏音乐知识,剧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每有大型演出,剧院便在报上撰文介绍作品和演奏者,还向人们介绍听音乐的“规矩”:幕间不能进场,乐章之间不能鼓掌,等等;请乐队指挥在演出之前作讲解,帮助听众理解作品。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深圳的听众逐渐习惯了这种艺术。深圳乐团的例行演出,产生的效果越来越好。知音多起来了。小提琴家俞丽拿来演出,买不到票的观众抱怨说,“为什么不建个一千人的音乐厅呢?”从40个到1000个,这是何等大的进步啊!
深圳观众的素质在明显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前不久,斯洛伐克室内乐团来演出,深圳听众和乐队一起创造了和谐完美的音乐气氛,他们感到十分惊奇: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好的音乐厅,深圳有如此高水平的听众!
精通艺术的“剧院老板”
大剧院既是一个艺术圣地,又是一个经济实体,这就使经营者的身份双重化了:既是真诚的艺术家,又必须是精明的“老板”。
让我们看看深圳大剧院“老板”们的档案。总经理王玉成1949年就参加了部队文工团,曾先后主持组建了广州乐团和深圳乐团,他本人是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手。两位副总经理也都是多年从事文艺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们共同指挥着大剧院这部辉煌的交响。
他们十分重视培养剧院的管理人才。王玉成有句名言:“管理大剧院的应该是一个艺术集体,而不是一群看戏园子的。”他们下属的部门主管是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数年的历练,这些年轻人已经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剧院管理者。他们对招聘来的“剧院小姐”按照演员的标准进行训练,坚持每周为她们开设文化课、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和形体课,要求她们不仅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还要成为观众的艺术引路人。大剧院的管理效率是惊人的。朝鲜国家艺术团团长感叹地说:“这样的大剧院在我国得要300多人来管理,可你们总共才92人!”
保持大剧院高贵的艺术殿堂形象,是这个艺术集体的共识。大庭广众的大剧院,只要随便设立一个广告牌,就能得到大笔收入,但在这座透明的宫殿之上,除了飘扬的彩旗,没有一件附属物;谁都知道通俗艺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大剧院把流行歌星拒之门外。相反,对那些严肃艺术,即使赔本也干。大剧院作过不少赔本“买卖”。
大剧院是怎样生存的?我带着几多疑惑找到经营方面的主管,他朝我诡谲地笑笑说:“经营也是一种艺术。”然后他向我道出了个中秘密:大剧院本身就是艺术之神与商神联姻的产儿。大剧院上下三层,“下层建筑”是地下商场——“文化街”,一楼大厅设有咖啡厅、西餐厅,二楼除音乐厅外,还有个体租赁经营的沙都歌舞厅和合作经营的“明星廊”。它们作为大剧院的配套设施,纳入到剧院的管理体系中去了。个体经营的“沙都歌舞厅”是全国第一家引进民族歌舞的文化企业,它的节目曾经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深圳大剧院的多种经营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2年的总收入达到了500万元,这在全国的剧院中是不多见的。有了钱,剧院就举办“艺术节”这样的大型活动。深圳大剧院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统一,建立了艺术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这些热爱艺术、精通艺术的“剧院老板”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