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我们需要中国的了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08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我们需要中国的了解”
本报记者钱江
应“欧共体访问计划”邀请,记者于5月16日至6月3日访问了比利时、法国、意大利三国,到欧共体总部和欧洲议会实地采访,考察欧共体发展的现状。接待官员巴克·约翰斯先生初次和我见面时就说:“欧共体非常需要中国的了解,我们将尽力使你的访问成功。”采访安排得相当紧张,记者每天至少与6名以上的欧共体官员、普通工作人员或不同国度的新闻工作者会见,听他们介绍,共同讨论彼此关心的问题。记者有时和会见者打趣说,一天下来弦绷得快要断了,但这种安排十分有益,确实加深了对欧共体——人类在探索国际和人际关系中的新产物的认识。
“欧共体访问计划”的活动始于1974年,它由欧洲议会副议长和一位欧共体委员会委员共同主管,每年邀请若干非欧共体国家的公民前往访问。来访者通过实际接触,了解欧共体发展的进程、目标和成就。然而,这个计划向中国开放却是近几年的事。看到记者来自中国,好几位接待者饶有兴趣地说,这是第一次和中国来访者交谈,中国对欧共体来说越来越重要了。去年欧共体和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74亿美元,人们预测很快会突破200亿美元。但就双方的愿望来说,这个数字不算大。中国和欧共体的经贸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双方新闻媒介也应该为此起促进作用。一位欧共体的法国官员到过中国,他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断增进和外部世界的彼此了解。欧洲对此很受鼓舞,欧洲也需要世界、包括中国的了解。
记者在欧共体执委会大楼,亲眼看到了共同体人士对丹麦第二次公决的种种反应,体验到共同体一体化进程的艰难。在斯特拉斯堡,记者坐在欧洲议会大厅旁听席上倾听欧洲议员们的辩论,可以清晰地看到议会大厅四周的玻璃屋子里翻译们正紧张地为9种语言的同声翻译而工作,翻译比会议开始时在场的议员还要多。在法德边境的丘陵村落,我们参观了那里古老的酒窖,在晚霞中品尝著名的葡萄酒。听农场主介绍欧共体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回想欧美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中的激烈争吵,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欧共体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严峻的困难,但它犹如一枚已经运行在轨的火箭,要倒退是不可能的。这是记者在短暂访问中得到的印象。
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议长克莱普施会见了记者,他在谈话中指出:“中国不仅是过去,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欧共体支持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我们双方将增进相互了解,我们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