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三次高潮——评1993年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4
第11版(体育)
专栏:

  三次高潮
——评1993年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
夏伟恩
1993年我国马拉松运动取得了令人喜悦的进步,出现了三个高潮。
4月4日在天津举行的七运会马拉松决赛,“马家军”四名成员一举首次闯入世界女子马拉松前10名;辽宁张福奎以2小时11分10秒突破蔡尚岩保持的2小时11分58秒的全国男子最佳成绩,乃是第一个高潮。第二个高潮是10月17日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内蒙古选手胡刚军以2小时10分57秒夺得冠军,这是自1981年开始举办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以来,我国运动员首次夺得冠军。第三个高潮是10月31日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杯马拉松赛,“马家军”囊括了女子组的前4名,再一次引起世界注目。
1993年我国马拉松运动的跃进告诉人们,任何运动项目的发展都要有一个强大的“人才群体”。“马家军”之所以能多人次夺冠军、创纪录,就是有一个强大的“人才群体”。内蒙古在我国历史上,马拉松有两个“风光”时期,一个是在60年代,那时候有张云程、郑昭信、刘一祥为首的“人才群体”,因而他们当时能“承包”全国比赛的前几名;一个是80年代初期,那时有以刘忠贵、单长明、刘银锁为首的“人才群体”,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80年代山东女子马拉松集团军有肖红艳、温衍敏、王庆环、李秀霞,曾称雄我国女子马拉松赛坛。
“人才群体”的形成离不开普及工作和科学训练,“孤独一枝”无法形成“人才群体”,成绩也不易提高。有了“人才群体”,训练时可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在比赛的激烈竞争中,可以得心应手地利用战术,夺得好名次。
今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上,排在国内男子第二位的周同星的成绩为2小时20分28秒,与胡刚军成绩相差甚远。我国男子马拉松要打翻身仗,没有坚强的“人才群体”,只是一句空话。
1993年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全面跃进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与我教练员们博采众长、善于探索,善于创新分不开的。马俊仁是这样,胡刚军的教练单长明也是这样。在训练上,单长明冲破传统束缚,不仅重视速度和耐力,还特别重视力量训练。胡刚军的冲刺能力强,就是和他平时狠抓力量训练有关。过去,让跑800米的运动员也跑马拉松,这在世界上是无人敢想的,马俊仁不仅敢想,而且做到了。他努力学习国内外的经验,但绝不被别人的经验所束缚。
教练员增强科研意识,采用科学方法训练,敢于创新是颇为重要的。只有这样,运动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就目前来说,我国男子马拉松的训练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传统的“经验训练”目前还处于统治地位,这也是尖子不多、大部分选手成绩提不高的原因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