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郑成功信件在日发现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10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郑成功信件在日发现记
陈智超
在我国的福建省福清县和日本的京都府宇治市,有两座同名的寺庙——黄檗山万福寺。两者有历史的渊源。公元1654年,福清县万福寺住持、禅宗临济宗高僧隐元隆琦,应邀东渡日本。后来,掌权的德川第四代将军家纲在宇治拨了一块地给隐元建寺。隐元按中国式样建造了一座大寺,仍取名黄檗山万福寺,以示不忘本,从此在日本开创了黄檗一派。
今年4月,我应邀赴日本访问。5月1日,在日本友人杉村英治先生的陪同下我来到宇治万福寺。时为傍晚,寺院一片寂静,宏伟的殿堂,参天的古树,在夕阳余辉下呈现出神秘肃穆的气氛。黄檗文化研究所次长、美术史专家大槻幹郎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研究所设在寺内的文华殿,里面珍藏着万福寺历代的文物。根据我在水户市祗园寺的经验,知道日本寺庙对其开山祖师的遗物保存得较好,我向大槻提出了查阅隐元信件的请求。他很爽快地拿出了该寺保存的100多封别人给隐元的信件,它们分别装裱在五个卷轴上。翻阅这些信件,以往只闻其名的历史人物的笔迹,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也许是职业的敏感,突然,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封信的全文是:“得侍法教,顿开悟门,执手未几,忽又言别,唯有临风神想耳。但日国之人虽懃懃致请,未知果能十分敬信,使宗风广播乎?抑虚慕其名而姑为此举耶?倘能诚心皈依我佛,自当驻驾数时,大阐三昧。不然,不必淹留岁月,以负我中土檀那之愿。况本藩及各乡绅善念甚慇,不欲大师飞锡他方,所以拨船护送者,亦以日国顶礼诚深,不忍辜彼想望之情也。要之,法雨均沾,龙天实相,弘道诚莫分於彼此,审势自不无后先,惟大师慧炤之。其黄檗丛林弟子,自当仗佛力保护,无庸致虑也。盈盈带水,神注徒深,屈指归期,竟知何日?谨启。法驾荣行,本藩不及面辞,至次早闻知,甚然眷念,愈以失礼为歉。耑帖回拜,谨即附闻。名单具。慎。”(复印件见下图)
从信的内容可知,写信人同隐元见面不久,隐元就东渡日本了;而且隐元的东渡,是由他“拨船护送”的。他还承诺保护隐元的弟子。他写这封信,是因为隐元出发的第二天才知道消息,“不及面辞”。
当时人给长辈或平辈写信,都自称名,或谦称“不佞”等,而这封信的作者自称“本藩”,并在信中两处用“本藩”的地方都抬头顶格。这种不寻常的作法说明他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物。
当时人的信件,一般分正帖和副启两部分,正帖上署名并有简短的问候、致意,副启则是信的本文,末尾一般不署名。这封信现在保留的只是副启,末尾落款“名单具”,是说名字署在正帖上。正因为没有署名,所以300多年来它一直被人忽略。
从这封信的内容和形式,我已推测到写信人是郑成功。但这需要证实,关键是确定隐元东渡日本的出发地和时间。
黄檗文化研究所收藏的有关隐元的资料是相当完备的。隐元两位弟子编的两部年谱大致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年谱,隐元于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五月离开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六月初三到达厦门,当月二十一日离厦门,七月初五到达日本长崎。而在此时的厦门,能自称“本藩”并有力量“拨船护送”隐元赴日的,除了延平王郑成功以外,没有第二个人!而且这两部年谱,一说是“国姓公”,一说是“藩主”“拨舟相送”隐元。“本藩”是自称,“藩主”是他称。本藩、藩主、国姓公指的是同一个人,即郑成功。
回国以后,我又查阅了有关文献,排除了其他任何人在当时的厦门能自称“本藩”并“拨舟护送”隐元的可能性。这样,这封信的作者是郑成功就是确凿无疑的了。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一封241字的信件,在沉睡了340年之后,终于重新出世了。它具有重要的文物与历史价值。现在我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流传的郑成功的墨迹,大都是题诗、题字,而且还有待证实。像这样长达241字的墨宝,实为少见。它为鉴定郑成功笔迹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封信还是一份重要的史料。过去只知道隐元是一位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高僧。这些信件的发现,说明隐元和他的弟子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抗清斗争。这将启发历史学者去重新估价僧人在抗清斗争中的作用。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