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侯宝林名字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1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侯宝林名字的由来
侯宝林先生原名叫“侯保麟”。1938年他21岁时正式拜师朱阔泉先生(绰号:大面包)学说相声,在旧社会相声艺人与评书等其他门类的艺人一样,收徒时都要赐给弟子艺名,并遵循师承关系、根据行规习俗按“字”排名。其时师父朱阔泉因其弟子(第六代)系“宝”字辈,于是便将新弟子侯保麟的名字改为“侯宝麟”。“宝麟”与“保麟”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并且读音相同,但前者系艺名,后者为本名,因此在相声宗谱里是“侯宝麟”。
关于“宝”字:在相声行内师承关系中,本来第四代至第八代是按“德、寿、立、仁、义”五字排名,即作为“宝”字辈的第六代应排“立”字,但是后来实际并未严格遵循,因第六代中出了个常宝堃(艺名:常立桐,绰号:小蘑菇),就是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华的长兄、常贵田的父亲,他成名早、名气大,鉴于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后来相声艺人再收徒时,都纷纷按“宝”字排名了(如:赵宝琛、孙宝才、张宝康……)。
1940年侯宝林先生23岁时在天津演出,因觉得麒麟的“麟”笔划太繁,遂又将“宝麟”改为“宝林”。
这就是“侯保麟——侯宝麟——侯宝林”的变化过程。
(6月21日《文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