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储调需同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1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储调需同步
吴酩
近几年粮食收购中的打“白条”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条,是收储与调出不同步。
“白条”,大多出现在农副产品富产区,特别是粮食富产区。如果这样的地区,长时期没向农民打“白条”,那确实不简单,该表扬,该登报。倘若是出产不多的地方,没“白条”,则属于正常,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本来农副产品的收购量就不大,再打“白条”,情理更加难容。
笔者曾与不少产粮区的同志交谈,问及收购资金去向,他们几乎都这样回答:“大多在库里压着呢,在帐上挂着呢。”东北某产粮大省,库里存着价值几十亿元该调走的粮食,帐上挂着几十亿元该收回的粮食欠款,他资金能不紧,收粮能不难吗?!钱不够,还要收,怎能不打“白条”呢?!类似现象,在不少产粮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据了解,产区的困难,大多与销区的行为有关。粮食连年丰收,再加上多渠道经营,销区粮源充足。因此,他们不像缺粮时那样积极主动地从产区调运粮食,想尽可能拖延时间,少花粮食保管费用;另外,粮食目前是买方市场,销区还想多观望观望,多讨些价钱或付款时间上的便宜。销区的这种态度,把产区逼进了两难境地:调出,粮款可能迟迟收不回来,难;不调;压在库里,压资金、搭费用,更难。
这种储与调的矛盾,反映了经济转制时期的一种利益冲突,是市场规则不完善造成的。单纯从“情”的角度责怪销区,也不公平。销区会在痛诉前几年缺粮时产区的种种刁难之后,再补一句:苦苦求人的滋味儿也让他们尝尝吧。
尽快解决这种收储与调出不同步的问题,对杜绝“白条”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当然,解决矛盾不能再用计划经济时指令性划拨的老办法,而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调节生产、经营与消费的经济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今年初,国家组织主要粮食调出、调入省市,面对面地签定购销合同,就是一种改革粮食购销的新尝试。虽然对巨大的粮食流通量来说,这次的交易量还嫌小了点儿,但这总是一个新的开端。人们期待加快这方面的改革,不仅扩大粮食的合同交易量,而且尽快把一切有条件的农副产品都纳入规范的交易轨道。
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逐步发展期货贸易是一条成功的路子。该种贸易形式,有利于商品价格的合理形成,有利于价格的相对稳定,可以保证丰时生产者有利可得,歉时经营者、消费者不吃大亏。我们应当吸取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稳步发展期货市场,逐步扩大期货贸易。在当前,可以借用有关规则,规范购销关系,鼓励销区主动调粮,按时付款;不能让有意拖延调粮、拖欠粮款者白占便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