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重振雄风迎接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14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汽40年奋进的足迹,为我国汽车工业谱写了创业、崛起之歌——
重振雄风迎接挑战
创业之歌
1953年7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的纪元始于这一天。在祖国东北部的吉林省长春市,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参加、目睹了民族汽车工业这开天辟地的重要时刻。
六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手捧镌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碑文的白玉基石,伴着阳光将其植入黑土,三年后,在这里神奇地生长出一座中国的汽车之城。
当解放牌汽车这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头生子伴随着清脆的笛声呱呱坠地的时候,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
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经济条件下,一汽用短短的三年完成了土建和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初步掌握了汽车制造技术,基本学会了管理现代化大企业的本领。在90年代的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个了不起的速度,仍不失为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奇迹。
改革开放前30年,一汽人将汽车年产量从设计能力的三万辆翻番到六万辆,后来又提高到九万辆,对解放牌产品做了2000多项改进,功率也从90马力提高到115马力。
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进入80年代,一汽在长期的默默奉献中消耗了自己,产品老化,技术老化,工厂也在老化。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的时候,万物在复苏,一汽人争第一、创新业的意识再度萌发,他们开始了更加昂扬的历史大跨越!
为彻底结束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历史,一汽人站到了历史的潮头,在十里车城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换型改造。
一汽的换型改造是在老产品不停产、不减少上缴国家包干利润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自筹资金来进行的。“一个舞台要唱两出大戏”,其难度之大,远不是三年建厂时期所能比拟的。
老“解放”提前停产,新“解放”提前上线,变新老产品平行过渡为单轨制垂直转产,这一重大决策包含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新车转产失利,老车又不能继续生产,一汽将陷于全面的停产状态,后果不堪设想。
在短短的三年里,一汽共新建和改造老厂房20多万平方米,设计和制造工装3万套,改造和新建生产自动线200多条,新增和改造老设备7000多台。
1986年9月28日,第1281502辆,也是最后一辆老解放车缓缓驶下了总装线。
三个月之后的1987年元旦,当耿昭杰厂长在千万人目光的注视下,启动了新解放全线运转的按钮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一汽人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擎起了CA141单轨制垂直转产成功的丰碑。
目前,CA141解放车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力运输车辆,而且还跨出了国门,远销17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通过合资建设的方式,CA141解放车已在非洲大地上组装成功,它标志着一汽的中型卡车已经向跨国生产经营的方向迈出可喜的第一步。
一汽人多年来有两个强烈的夙愿。第一个就是彻底甩掉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帽子,这一愿望已随着换型改造的成功而实现了。
第二个愿望就是大规模发展轿车。
一汽抓住机遇,又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轿车,迎接新的挑战。
新的崛起
赶超的起跑点是引进,把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来,给传统的“自力更生”注入新的内涵。
从一汽老厂区向西部延伸2.7公里,一座崭新的工厂正在崛起。这323公顷沃土,就是一汽以上轿车为中心的第三次创业的主战场。
30多年前就造出“红旗”牌高级轿车的一汽人,不甘心落在别人的后面。人们呼唤着国产轿车:你在哪里?
一汽人把对国家民族的负债感,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1987年6月,李鹏等国家领导人来一汽视察,充分肯定了一汽发展轿车的宏伟蓝图。
从我国的国情和一汽的厂情出发,一汽确定了这样的轿车发展战略:从中高级轿车起步,向下发展;依托老厂,轻轿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实现;先建设一座年产三万辆的先导厂,进而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设一个符合经济纲领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这个方针得到迅速落实,没有多久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引进的轻、轿共用的发动机已在一汽二厂区安家落户。
为了快上轿车,满足市场需要,一汽把“红旗”轿车厂房改造为年产三万辆奥迪轿车先导厂。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土建施工、人员培训等生产准备工作,建成了总装、焊接、油漆三条生产线。
从“红旗”到奥迪,历史与现实完成了成功的对接——一汽迈向崭新的轿车时代。
德国大众公司总裁哈恩博士赞叹:“我们同一汽合作,使大众公司拥有一个最具有实力的伙伴——你们的速度不是一辆卡车,而是一辆奥迪200。”
几乎在建设三万辆奥迪轿车先导厂的同时,一汽大规模轿车基地的蓝图迅速铺开,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生产普及型轿车,第一期工程年产15万辆捷达和高尔夫。
1991年1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签字仪式,从此拉开一汽大上轿车的帷幕。
当德国大众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把高尔夫轿车的一个模型,递到一汽厂长的手里时,他仿佛接过一个时代,感到异常的沉重。
专家们说,干卡车是小学水平,干轿车才是大学水平。一汽从卡车时代向轿车时代跨越,意味着要跨上一个很高台阶。但一汽厂长却满怀信心地对中外记者们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把这个模型变成现实。”
一年以后,捷达牌轿车从一汽开赴中国市场,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一汽—大众合资厂,边建设、边产出,1994年建成,1996年产量达15万辆,达到经济规模后,生产成本将大幅度下降,轿车,将不再是高不可攀之物。
轿车的高技术涵量,带动着一汽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前进。美国的发动机、日本的变速箱、德国的化油器、美国的离合器等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
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今天的一汽不仅可以自主开发中型车,也可以自主开发轻型车,还要自主开发新一代轿车,立志要让轿车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
1993年3月,先富起来的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一次性购买一汽的捷达轿车250辆,表达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到了。
一汽有了卡车、轿车,同时拥有了轻型车,初步形成了中、轻、轿全面发展的格局。1992年,一汽生产汽车13.6万辆,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利税11.5亿元,全面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国500家大企业中排名第六。
然而,人们在欣喜的同时,又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即将发生的现实。随着“复关”日期的迫近,我国的汽车工业将被直接推向国际竞争的舞台。一汽面临着新的考验。
迎接挑战
当今世界,汽车作为一种成熟的国际化了的产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汽车生产能力过剩,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残酷。
在大机遇和挑战面前,从来不甘于人后的一汽人决心再次充当开路先锋。
到本世纪末或稍长一点时间,生产能力达到65万辆,其中轿车产量将占一半以上;产品产值、销售和利税总额将居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1/4左右,并有5—10%的产品出口。这是一汽集团面向21世纪所制定的十年规划的主要目标。
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出发,一汽人认为,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经受住国际市场的考验,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的比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走集团化的道路。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一汽对产品开发的投入,相当于过去27年中国家投入资金的7倍;近两年来,每年的产品开发费用都超过1亿元。
大力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和奥迪特质量评审办法,聘请外国专家担任顾问和车间一级的领导,直接参与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轻、轿各类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物质消耗,使一汽的生产经营进一步向质量效益型的方向迈进。
规模效益递增是汽车工业的突出特点。一汽通过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了整个集团内部的专业化改造,形成了合理的产品分工和大批量生产格局。
现在,一汽集团的成员企业已发展到153家,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跨交通、机械、城建等11个部门,成为具有科研、开发、生产、销售、金融、外经外贸等多种功能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40年来,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到今天的共和国主席、政府总理,都在一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也留下了一汽人终生的怀念。正是在这些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下,一汽人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和光荣。
1991年元月11日,阔别28年的江泽民总书记回到了当年曾在这里担任过副总动力师、动力分厂厂长的一汽。故地重游,使他倍感亲切。总书记看一路,问一路,听一路,想一路,并以一汽第一代创业者的身份挥笔泼墨写道:发扬创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把一汽建成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地。
这是时代的重托,民族的期望,也是一汽人的心声。
今天,一汽已步入不惑之年,“争第一,创新业”将永远是他们追逐的目标。一汽不仅有值得骄傲的过去,也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根据电视片《第一的辉煌》改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