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要重视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3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要重视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
赵曜
邓小平同志在同外宾谈话中多次指出:中国几十年历史经验有许多条,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紧紧抓住了这个基本理论展开的。邓小平同志还不止一次地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句话讲得很有分寸,既不是“完全”搞清楚了,也不是“没有”搞清楚,而是“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列宁都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他们只能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不可能提出和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案。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经验、方案可资借鉴,只能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包括斯大林、毛泽东以及他们同代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如果完全搞清楚了,在我国,就不会发生1957—1976年20年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重大的失误。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晚年的悲剧,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没有完全搞清楚或误解造成的。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符合中国国情。在“大跃进”遭致挫折以后,毛泽东冷静下来,开始进行反思,他要求全党领导干部在认真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现在看来,这两本书并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而是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反映,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表现,读这两本书,并不能开阔人们的思路和视野,使认识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后来,毛泽东也没有“写出新的著作”。
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特别是他的核心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华大地发生历史剧变的最深层次原因。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他的理论活动是多方面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他看来,“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第二,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邓小平同志一方面坚持不能丢“老祖宗”、我们“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另一方面更为重视的是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不拘泥于原有结论,锐意创新,善于提出新课题,阐述新观点,形成新思路,制定新战略,使用新语言。第三,着眼于全局和未来。他以“政治家的风度”,总是“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从不在微观问题上作文章,纠缠于具体事物。第四,重视基本路线。这方面,他和毛泽东很相似。他在分析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路线和理论并不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它的核心内容,是更为重要的理论。实践证明,过去15年我们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它,今后要想取得更大的胜利也只能靠它,别的都是靠不住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并没有人云亦云重复前人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而是以新的视野,从宏观和本质两个方面去论证它。首先,从宏观上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社会富裕、国家富强,人民过着富裕、美满、幸福的生活。因此,“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既是对“四人帮”所鼓吹的“贫穷的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也是从宏观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其次,从本质上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对此有个认识过程。最早,在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将其归结为两个:“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就突破了以往的纯粹公有制和纯粹的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到90年代初,小平同志进一步把它升华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五句话、三个方面都很重要,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并列。社会主义本质包括目的和达到目的的途径两个方面。途径有二:在生产力方面,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突破了社会主义只有发展生产力,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陈旧观念;在生产关系方面,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又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目的是最重要的,是更高层次的问题,就是“最后达到”的共同富裕。这样,小平同志就把“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讲清楚了,讲透了。
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小平同志总的是遵循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一向认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新时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经历了准备和酝酿、提出和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更高的层次上、更准确的方位上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发展道路、所处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重大问题。这个概括,把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说得一清二楚,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这九个问题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坚持改革开放,因为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完成比中国第一次革命更加伟大的第二次革命的途径。如果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宏观层次的问题,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项基本内容则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中观层次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三个重大课题。(1)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广大群众去夺取政权,这个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2)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经过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的说来没有解决好,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演变就是明证。(3)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劳动群众去夺取政权。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填补了第二项课题的空白,回答和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可以说,它是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也是21世纪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中国是一个具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当前,社会主义处在低潮,但是,“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到21世纪中叶,当我们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时候,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从政治大国上升为经济大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得到充分的体现。那时,社会主义必将重新振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