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来自国家计委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0
第2版(经济)
专栏:

  来自国家计委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李安定
50年代,新中国建起的第一批政府建筑物中,国家计委大楼的建筑风格无疑表现了它的职能特色,堪称厚重、庄严的典范。
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社会经济生活,此时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协调。一个严密的计划体系,每年一度地在这座七层大厦里认真制定。它对在旧有废墟上集中国力,铺下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第一批基石无疑作出了历史的功勋。那时,大到事关百年大计的重点项目的立项审批;涉及国计民生的钢、煤、粮、棉的生产安排;小到一般日用品的产量销售,计划都从这里作为指令下达。人们公认的一个形象的说法是:计划,就是法律。
    一
经过40年风风雨雨,中国已经迈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历史阶段。如今,坐落在三里河的国家计委大楼庄严依旧,然而进进出出这座大楼的人们,却怀着一种与这灰色楼面所表现的沉稳厚重截然相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探索着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的新位置。
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开过后的一个春日的下午,两辆黑色轿车鱼贯驶进如今已显得十分拥挤的计委大院。国务院副总理、上届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和刚刚获得人大任命的计委主任陈锦华相继走进国家计委大楼,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交接。
在此之前的十余年中,余秋里、姚依林、宋平等国务活动家先后担任过这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综合部门的领导职务,他们的工作重点无一不是在保证中国经济稳步协调地行进的同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计划体制改革新路。
这条路在延伸,人们在按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努力探索。
面对和他共事三年的国家计委的司局长和他的继任者,邹家华副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小平同志讲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都要用。计委的工作,过去比较侧重于用行政办法来组织和指导经济,今后仅有计划这一个手段已经不适应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对计划体制进行改革,要强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努力学会主要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计划手段,也包括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多方面的手段来指导宏观经济的运行。即使是计划本身,也和过去不完全一样。因此,对于国家计委和各级计委来说,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方法,都需要一个新的改变,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的确,这座大楼里的负责人,也许是受到这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观念转换的冲击最强烈的一些人。
从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到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后到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最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们看到:指令性计划大幅度缩减;行政性手段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导性计划广泛运用;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得到重视;计划系统也从垂直联系转向纵向、横向和交叉的多方位格局,以市场为主取向的经济社会活动越来越显示其强劲的生机和活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十余年间,中国的计划体制在执著而坚毅地走着改革的步子,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调控、指导,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
自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理论以来,走进国家计委大楼,你会发现人们最关心的事是计划工作的定位问题。
有的人认为,计划和市场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物。按照这种认识,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似乎国家计委这个政府部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然而,陈锦华主任在他就任后的讲话中明确表示:计委的定位,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参与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这一点,党和政府对计划工作已经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正确处理长远与目前、全面与局部的关系,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批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的专家普遍谈到,西方发达国家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搞市场经济。搞得成功的国家,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有以美英为代表的运用财政金融手段调节总需求,实施反周期的“新古典主义市场经济”;有以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以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偏重总量调节和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改良型市场经济”。可以肯定地说,不搞宏观调控,经济能够正常运行的先例是没有的。
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是正确的。对此,陈锦华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他在谈到计划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时说:“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要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缩小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上的过大差异、集中力量办大事等,都要求我们注意发挥计划手段的积极作用。”
国家计委副主任佘健明向记者介绍了计委正在强化的属于宏观调控的几项职能。例如: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当前,计委正着手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制订“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构想;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动态的预测、监测和分析,以及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对这些事情看得远一些,看得早一些,动手快一些,及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提出政策建议;随着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国家物价局划归国家计委,国家计委还负有价格调控的职责,主要是监控全国物价总水平,制订、调整重要商品价格和公用事业收费标准。
  三
在许多过路人看来,国家计委大楼是多多少少有些神秘的地方。的确,挺直地站在大门两侧的武警战士表明,这里依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然而,神秘的面纱正在掩去。服务基层、服务市场,计委正在增添新职能。
在这里采访时,国家计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魏礼群告诉记者,计委最近已正式建立经济信息(新闻)发布制度。不定期地发布宏观经济走势、市场运行和计划工作的信息(新闻)。目的在于发挥信息(新闻)的导向功能,引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进行信息(新闻)发布,改变过去计划部门近乎封闭的活动方式,加强计划部门同社会各界的直接联系,为部门、地方、企业的决策和市场运行及时提供服务。这将是深化计划改革,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调控,进一步转变计划部门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信息(新闻)发布将一改单一依靠计划安排,依靠行政命令调控经济的作法,邀请各地区、大企业集团的驻京办事处和新闻界与会,由计委有关单位介绍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监测、预测情况,介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重要产业、行业发展态势,介绍全社会投资活动和重要建设项目信息,包括当前一些热点产品,如汽车、电子、乙烯、家用电器的现有生产能力,国内外市场容量,近远期在建规模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国外投资者和国内的各地方、各企业作出科学决策,以减少盲目性。
陈锦华说,我们在研究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时,不能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物资短缺情况下的管市场的观念、制度、方法来工作。过去我们管市场,无非是管指标、发票证、管调拨,这些办法已经不适用了,要有新办法,要研究市场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以及反映这些规律的法律、法规,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的确,宏观调控的对象从面对企业,作指令性计划,分投资、分物资、定项目到面向千变万化的市场,这其中的转变是艰苦的。然而,一些地方改革开放十几年,一直以市场为取向,如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这些地方的计委是如何工作的,是怎么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来重视和运用市场的作用,以至逐步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他们的成功经验正在为国家计委的领导所重视与借鉴。
国家计委将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根据需求、物流、信息流、交通运输、仓储布局和市场的辐射功能,以及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同特点,同有关部门共同合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这些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对市场的调控,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调控物价的总水平;二是利用国家和地方掌握的储备物资、基金进行调控。
比起那些在北京城里频频崛起的现代化写字楼,国家计委办公楼里的设施显得有些过时了。然而,在这座楼里执著地勤奋工作的计划工作的老专家或是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却普遍具有一种自豪而奋进的心态。改革开放的大潮把他们推到了前沿,他们怀着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影响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