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涞源老区人民感谢“希望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4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涞源老区人民感谢“希望工程”
河北涞源县副县长刘金龙
我县是全国重点扶贫县。1989年以前,全县289所小学,208个教学点,80%以上是破土石房屋和古老的庙宇,平均两所学校1件教学仪器,5所学校1件文体器材,400名学生1本图书。更严重的是,由于贫困不少儿童交不起20元学杂费,被迫辍学,仅1989年一年,我县就有377名学龄儿童离开了课堂。
1989年下半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同志多次到我县调查,10月决定对东团堡乡桃木疙瘩村小学给予资助,实施“希望工程”。1990年,基金会又对我县失学和即将失学的200余名学生实施救助,同时资助我县建成了全国第四所希望小学。这激发了全县人民办好教育的决心。1990年一年,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284万元。我们还筹建了“希望工程”基金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3万余元。
自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涞源桃木疙瘩小学的消息公布后,我们先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12个省、市和日本的信件300余封,捐款5万余元,衣服和学习用品近10万件。天津市河东区区委书记、区长、团委书记亲自带队到涞源,一次就给送来了8汽车捐赠衣物和学习用品。为了积极配合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救助活动,保定地区行政公署还作出决定,开展以救助失学儿童为重点的全区支教助教工程,把我县的4个乡作为地区在涞源实施“希望工程”的重点乡,除每个乡拨款1.75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对100名失学和即将失学儿童给予了救助,对贫困乡教师进行定向定点培训。现在我县共有900余名失学儿童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下重返校园。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县的教育事业就没有今天。
在实施“希望工程”的过程中,我县还和全国100余所学校建立了“手拉手”关系,使我们不少学校师生走出了闭塞的山区。北京玉渊潭中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先后组织师生到涞源考察,资助希望工程,同时也把涞源作为对师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我们通过希望工程的纽带,还和天津等城市建立了经贸关系,引进资金近4亿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