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寸草心——记淄博市博山区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孙启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寸草心
——记淄博市博山区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孙启玉
本报记者贾昭全
“七一”前夕,济南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礼堂,淄博市博山区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全国劳动模范孙启玉的专场报告,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人们用掌声祝贺当初靠6万元贷款起家,如今拥有4亿多元家产的岜山村的巨变;人们用掌声感谢孙启玉这位带领岜山群众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从而为我们党旗增光添彩的共产党员。
“不能冷了父老乡亲们的心”
1978年岁末,山东省淄博市蕉庄公社的岜山村出了件新鲜事:在公社文化站当站长的孙启玉回村务农了!
原来,岜山是个干部老在换、面貌老不变的穷山村。这一年村里又要选干部。选举结果,出人意料:渴望致富的岜山人硬是把他们那位在公社当干部的好后生孙启玉缺席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生产大队长。第二天,孙启玉就打起背包回了村。他说:“岜山的群众信任我,需要我;我不能冷了父老乡亲们的心!”
岜山村山穷地薄,近千亩望天地十年九不收。所以,孙启玉回村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打井。他带领群众,历时一年,几经周折,硬是把地下600多米深的水引上了岜山。岜山村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
有一天,孙启玉突然想起学校老师的话:不同水质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工业用途。他想,何不试试岜山水,说不定还有文章可做呢。果然,化验表明:岜山水“是高规格的工业用水,尤其对阳离子染色有特殊作用”。孙启玉拿着化验单,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孙丰文,两人一合计:“对,办个漂染厂!”
说办就办。孙启玉去银行,好说歹说贷了6万元款。接着,他和孙丰文一起赶到江阴,用6万元贷款和千言万语连买带赊地弄回两口价值十几万元的染缸。然后,又冒着酷暑去上海,用一颗真诚的心把两位漂染行家硬是从繁华的大上海,请到了荒凉的穷山沟。修厂房时,孙启玉吃在工地,住在工地,连父亲病倒在床,也无暇顾及……1981年9月12日,岜山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工厂——“岜山漂染厂”建成投产了。到年底,盈利十万元!
“我还是党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1982年秋天,岜山村领导班子被卷入一桩经济案件。此案后来虽然彻底平反,但在当时作为岜山村主要领导的孙启玉因“包庇”问题,受到了开除党籍、撤销职务的严厉处分。深知孙启玉为人的岜山村干部群众不服,要到区上去请愿,孙启玉拦住了。他劝大家:“相信组织上会把问题弄清楚的。”
但是,面对从此不再是共产党员了这个铁的现实,孙启玉还是暗暗流泪了。那些日子,他想了很多很多,最后他告诫自己:“在组织上我虽然不是党员了,在思想上我还是党的人,还要好好为党为人民工作。”
岜山漂染厂建起不久,好多事还需要孙启玉。因此,他天天去厂里,给新厂长当参谋,出主意。机器出了故障,生产上碰到难题,孙启玉比谁都急,忙得废寝忘餐。一次为了调兑几个色样,他在试验室试验了四天四夜。
这些事,岜山的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久,漂染厂把孙启玉重新选为厂长。村委会改选,大家又把孙启玉选为村委会主任。再后来,上级党组织也为孙启玉恢复了党籍。
孙启玉更加忘我地工作,加倍地奉献。他带领岜山干部群众先后建起了毛纺织厂、棉纺织厂、运动衣厂和针织厂等16个法人企业;与美国、台湾、香港的客商合作,办起了淄博宏伟纤维有限公司、淄博曼哈顿汽车有限公司、淄博通海电子有限公司等十家“三资”企业。今天的岜山村已发展成为集纺织、印染、化工、建筑、能源、电子、轧钢、汽车制造、第三产业和畜禽等多产业并举的企业集团——山东博山万通达总公司。山东省政府授予岜山村“乡镇企业先进村”、“村镇建设明星村”等荣誉称号,省长赵志浩也为岜山村挥笔题词:“敢为人先,再创奇迹”。
“要像焦裕禄那样”
岜山的干部群众说:“启玉心里,只有集体,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
的确如此。村里第一幢村民住宅楼竣工了,大家说:“岜山村能有今天,多亏了启玉;分房,他应该先分。”孙启玉说:“当干部,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直到后来,村里又盖起一批住宅楼,他才同大多数村民一起搬进新居。1989年,孙启玉当了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按规定,他可以“农转非”了。孙启玉没有转。他想,岜山村千多口子人,我一个人吃“皇粮”有啥意思?直到后来,岜山村划进开发区,他才和全村人一起转成城镇户口。
这些年来,孙启玉的职务高了,地位变了,但他心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他时常告诫自己:“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为了使岜山的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孙启玉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坚持“少分配,多积累”的原则,把积累起来的资金用来发展集体公益事业和改善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今,岜山村建起了幼儿园、小学和中专学校,幼儿入园、小学生上学全部免费;全村500多户村民,家家住上了水暖电气“四通”的楼房;村民吃饭有集体食堂,看病有村办医院,休息有娱乐中心。最叫人羡慕的还是村里的100多位老人。他们住在有山、有水、有花草的庭院式的老年公寓里,生活有专人服侍,吃住全部免费。当初,孙启玉的父亲想让儿子用小车推着他看看岜山村的新面貌,可是孙启玉因为忙,未能使老人如愿。现在,孙启玉派人送村里的老人去青岛、济南、泰山旅游,还送他们到首都北京观光。谈起这些,老人们动情地说:“启玉待俺们,胜过亲生儿女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