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周总理与十三陵水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5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周总理与十三陵水库
徐同理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生前对十三陵水库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很关心。在建国初期,周总理就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设想。他说:“北京名胜古迹甚多,风景优美,但有山无水是美中不足。尤其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处,有山无水是一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水面,就更加美了。”1954年夏,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规划局有关人员传达了总理的指示。继而,着手进行地质、地形勘查,并于1955年7月增设东山口水文站。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破土动工。总理曾多次来到工地视察、劳动。3月29日,总理听取了工地指挥部及水利专家的汇报,提出了若干问题同大家一起磋商,如工程进度、质量到移民、伙食及工具革新等,无不挂在心上,并指示工地领导一定要处理好。施工期间,适逢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会议后的6月15日至28日,在周总理的率领下国家机关、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各部长、司局长540多人,先后分两批到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
总理每次到工地都带头劳动,不顾年逾花甲的身体,活跃在劳动队伍当中,有时排在行列中同大家一起传递石头,有时拉车,有时汗流浃背挑土、铲土,有时推车送石料,肩并肩的和群众一起劳动。他说,工地上的各样活儿他都要“学一学”。6月22日,他的手指头被石头砸破,流了血,别人劝他休息,但他仍然坚持劳动。在两批劳动开始时,总理都给大家作了亲切的讲话。他指出,在共同劳动中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等职务之分,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领导干部在一起集体参加劳动,共同生活,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热爱劳动、上下间完全平等、大家互相协作和毫无隔阂的新风气。还说,在我们今天正紧张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我们就要为共产主义的伟大未来创造条件,使全社会所有的人都热爱劳动,都能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努力创造出这种新风气,树立这种新风气。
总理和部长及所有的人,在第一天到达工地以后,就在集体宿舍中睡地铺,在一个食堂里吃大锅饭。下午3时,总理同大家一起迎着酷热的太阳,徒步八里去工地。下午6时许,大家都在工地上吃一些干粮和咸菜,共喝一桶汤。然后继续劳动,直到夜间十一时,才披星戴月地回到驻地。
工地的建设者们,听说总理和这么多的领导干部来参加劳动,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有时前来送绿豆汤,有时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同领导同志联欢。22日,总理劳动一天后,虽然他已经很疲劳,可是他把个人的劳累置之度外,仍然在夜间十二时以后,到伙房去同炊事员亲切交谈,慰问他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总理的平易近人,工作深入的作风,给水库建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支队伍在劳动中都表现了高度的自觉,劳动效率非常突出。工地指挥部原来给第一批劳动者的任务,是一星期备石料260立方米,结果这支平均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劳动队伍,在两天之内就基本完成了。经过他们的请求,指挥部又追加任务320立方米,最后他们还是超额48%完成全部任务。
斗转星移,岁月如逝。在敬爱的周总理劳动过的十三陵水库的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光秃秃的蟒山、汉包山、豆角山等,已是苍松翠柏,郁郁浓荫;库岸垂柳吐丝,繁花似锦;坝下果园树木成行,生机盎然,给人以春华秋实之感;碧波荡漾的湖中,昌平八景之一——“天峰拔翠”的遗址,矗立一座高42.5米的九脊九柱九角三重檐的龙宫殿,游人络绎不绝;赫然立在公园内的纪念碑,镌刻着总理遒劲的题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四周被鲜花簇拥,见物生情,令人肃然起敬。十三陵水库建成后,坝基础渗漏严重,蓄水效益很低,遵照总理的指示,在1970年进行了基础防渗处理,基本解决水库渗漏问题。“为有源头活水来”,北京市政府批准了由白河堡水库补水方案,1986年全线通水,从此,十三陵水库有了第二水源,清流源源入库,基本保障了有一个大的水面。
总理生前诸多设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项得以兑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也可以得以慰藉。(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