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友谊,无所不在!——访朝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5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友谊,无所不在!
——访朝纪行之一
人民日报访朝代表团
飞机在平壤国际机场的跑道上缓缓滑行,透过舷窗望去,只见候机楼前的水泥地上,前来为我们送行的朝鲜《劳动新闻》副总编辑徐东范等同志,还在频频挥动双臂致意。直到飞机冲上蓝天,仍不愿离去。
八天的访问,一晃就过去。从告别宴会开始,到前往机场的路上,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沉浸在依依不舍的情感里。八天来,我们每到一处,都受到真诚、热情的接待,像走亲戚,像一家人,亲密无间。
就在刚才走出机场贵宾室的路上,徐东范同志再次对我们说,回去以后请代问陈瑞卿同志好,希望报社把他的“中国侄子”陈维伟培养成优秀的记者。陈瑞卿和陈维伟都是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是一对父子,又都访问过朝鲜。三年前,陈维伟随人民日报代表团访朝,见到徐东范就叫“叔叔”,因为陈瑞卿和徐东范是多年的至交,那次他遵父命特意带去父亲一封叙旧的信和一瓶白酒。徐东范见信见酒如见人。直到这次见了我们,还念念不忘这段往事,深情地说:朝中友谊又传到了第二代。我们告诉他:陈维伟有个可爱的儿子,欢迎你再到中国去看看你的“中国孙子”,中朝友谊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朝鲜是个美丽的国度,有山皆绿,无水不清,城市整洁,人民勤劳。这次访问,主人为我们安排了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从具有历史意义的万景台,到雄伟的主体思想塔;从新耸立起3万套新居的平壤统一大街二期工程,到纪念碑式的南浦西海水闸;从祥原水泥厂,到凤山合作农场;从黄继光中学、平壤一中,到国际少年野营所……每到一处,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每见一人,都离不开中朝友谊的话题。
“朝中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对元山人民有着格外深切的感受,当年朝中人民的优秀儿女并肩作战,一大批中国烈士至今长眠在元山的土地上。”元山属江原道,道党委副书记金丽铉说的这番动情的话,把我们的思绪引到了40年前开始的那场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去。
元山是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金丽铉说,当年遭受浩劫的元山,每平方米平均落下8颗炸弹,城无片瓦。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211高地争夺战就在这附近。黄继光烈士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眼的壮举就发生在这里。现在,这里不但完好地保留着烈士献身的遗址,还命名了一所黄继光中学,让烈士的英名伴随着中朝友谊万古流芳。
我们慕名访问了黄继光中学。这所中学坐落在从元山去金刚山的路旁村落里。在他们的毕业生里,有里(相当于乡)委书记,有劳动英雄,有农业科技人员,这所学校是一座人才的摇篮。
这所学校,有两样东西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黄继光烈士事迹陈列室。这里陈列着当年战斗的珍贵照片、烈士的遗物,到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都不由得肃然起敬。当我们默诵烈士的遗言时,深感烈士国际主义的博大胸怀;当我们细读当时和现在那些缅怀烈士的文字时,深感朝鲜人民对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传统友谊的继承和发展。二是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电工等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管理得很好,室内的全套仪器是中国朋友赠送的。那是几年前李铁映同志率代表团访问时,发现孩子们缺乏教学设备,回国以后运来两车皮的器材和图书,成为中朝友谊新的佳话。
朝鲜,在我们心里是一片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土地。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己男同志会见我们时,亲切回忆他与中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友谊,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友谊。这次访问,不论是在外地还是在平壤,不论是接触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都让我们强烈感到:中朝友谊无所不在!(附图片)
图为黄继光中学学生为代表团演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报记者周庆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