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攀登科学巅峰的希望——南京大学强化基础学科教学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攀登科学巅峰的希望
——南京大学强化基础学科教学纪实
王月清
4年前,43名中学生经过55所重点中学推荐,考进国家教委委托南京大学开办的一个新系科——基础学科强化部。4年过后,43名学生,80%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免试保送24人。全班有37人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有1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课外科技成果在全校学生中遥遥领先……最近,强化部的人才培养成果获江苏省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两个一等奖。南大校长曲钦岳说:从这批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攀登世界科学巅峰的希望。
国家的“攀登计划”,体现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1989年,南京大学基础学科强化部设立,其宗旨就是造就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教学目的很明确,不是赶进度,而是拓宽领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
“强化生”们身临一种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按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一年级所学的课目有数、理、化、生物、英语、计算机等。二年级分数理类、化生类,按学科群设置基础课。三年级根据各人志趣、特长,分流进入化学、生物、生化、物理、天文等门类。到四年级进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导师挂钩,进行早期科研训练。
南大拥有齐全的学科群和一大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而这批带头人也愿意走进这块教改的试验田。在这里,基础学科的强化和重点学科、前沿学科介入教学构成了独特的风格。几十年来,传统的大学物理课把力学、电学、热学、近代物理割裂开来,卢德馨教授第一个将4门课形成一个互相渗透的整体,授课时间从270学时减到180学时。通过课堂培养创造能力,是强化部学生们领略的又一特色。没有固定教材,只有一大堆“书单”,课外阅读、广泛涉猎的自学习惯因此形成。据统计,强化生们平均每学期课外阅读书籍、查阅文献42.5本。好学深思与诲人不倦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使这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别具风采:课堂自由提问、对话、讨论,使学生养成了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习惯;课外撰写小论文、读书报告,使独立科研能力渐渐增强;不同方向的混合编班,让知识结构交流融通;超前介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工作,既是一种创造,又是对科学智慧的激发;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学校实验室暑期对强化生开放,他们集体完成了两个综合性课题。近代物理设计实验的成绩,全班都在90分以上。史晓蕾同学与易亚沙同学一起获“吴健雄奖”。
4年中,他们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钱向平同学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国家配位化学重点实验室邰子厚老师指导下,对膜模拟化学及其应用有了深入研究,完成论文5篇,其中,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3篇;在学部委员游效曾指导下,张勇从事的“分子固定的结构和性能以及谱学性质的关系”研究,其论文被推荐递交国外权威期刊。许继君的论文被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采用;张颖凯的《法拉第效应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被学部委员江元生评价为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面对社会上种种“向钱看”的思潮困扰,这些学生却甘愿献身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当“铺路石”。42名报考研究生的学生,绝大多数以基础学科为志愿。各学科的教授们争着要收他们为“弟子”。学校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推荐的强化生也全被接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